眼底有病变痕迹,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

眼病包括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和玻璃体病变,属于中医“白内障”的范畴。因为眼底病在应用检眼镜之前是无法检查出来的,所以没有像眼表疾病如眼细胞红、角膜病变等详细的辨证。如今,随着各种眼底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眼底病变可以通过图像清晰地检测出来。面对这些临床资料,运用中医理论来审视和分析这些病变的成因,进而确定治疗处方是非常重要的。

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主要是由善恶之争决定的。在眼底病中,善恶指的是:

正气:机体对疾病和病原体的防御、抵抗和恢复能力,眼组织的屏障和修复功能。

致病因素:眼病的病理产物,如气滞、痰湿、寒凝、血瘀、郁火等。

眼底病病变部位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络脉,形成网络循环,将气血津液输送到眼部组织,排泄代谢产物。

眼底的络脉通常是“顺”的,如果有郁结和邪毒,就会发生。虽然眼底病的位置“很深”,但通过检眼镜可以观察到它的病变,其形状和颜色就像皮肤外表上的疮斑。可用于病机分析,结合其他四诊结果进行证候诊断,并可作为直观判断疗效的标准。这种可视性对病证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推荐阅读:视力1.0不代表眼睛没事!眼底出血是糖尿病患者的隐形杀手)

眼和全身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有内因,也有外因”。眼病可累及心、肺、脾、肝、肾,病因复杂。眼科门诊应实行双重诊断,即西医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

(来源:shutterstock)

“病”是以病理变化为基础的,它有一定的演变规律。“证”是人体在疾病某一阶段的综合表现。所以引起眼底病的因素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来分析。比如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眼部疾病、肾脏疾病引起的眼部疾病,必然伴随着全身的异常症状,整体因素起主导作用。要分清虚实、寒热、脏腑升降对眼底病发病的影响。

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常见眼底病。眼底图像中的病理性损害,如出血、水肿、渗出、微血管和新生血管形成等更为常见,它们对视力有害。

黄斑是视网膜的一部分,位于视网膜中央,是视觉最敏感的部位。它覆盖着视觉感光细胞,主要负责中心视觉和颜色辨别。

黄斑变性患者会出现黄斑水肿、渗出或出血、组织萎缩和变性的症状,中心视觉变得模糊,图像变形、变大或变小,甚至影响辨别颜色的能力,严重时会导致失明。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黄斑与脾、心、肝、肾关系密切,而视网膜与心、肝、肾关系密切。

黄斑变性的可能症状包括视力模糊、阴影、变色和变形。可能主要是视网膜色素细胞层的变性和代谢废物的堆积。(推荐阅读:4招拯救自己眼睛过度引起的黄斑变性)

临床上分为干性黄斑变性和湿性黄斑变性,其中干性约占全部患者的90%,主要为视网膜色素细胞层变性和萎缩。目前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只能维持眼睛;湿性(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可能是由于黄斑供血不足,导致新生血管、出血和水肿。如果不及时治疗,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失明。

一般来说,高度近视(度数大于500度)、吸烟、年老、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的朋友。)都是视觉疾病的高危人群。

受眼睛影响的局部眼底表现可分为四类:(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血液循环障碍:如果视网膜变得苍白,可能表明黄斑缺血。中医治疗需要增加眼底的血液循环,让血液送到视网膜。产生新血管:在长期缺血时,组织会分泌血管生长因子* * *进行血管新生。所以除了缺血,还得考虑热不热。视网膜出血:凉血止血是第一要务,以免出血持续影响视力。常用中药如生地、蒲黄、牡丹皮等。磷脂代谢产物积聚:中医属于“腹痛积聚”、“水湿痰饮”。健脾祛湿,适当补充肝肾血,可以辅助受损组织再生,加速修复。通过现代检眼镜等检查技术,可以准确了解古代眼科难以发现的眼底改变,包括眼底出血、血管情况、水肿或渗出、新生血管等特征。这些检查信息为我们中医治疗眼睛的气血津液精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提高了眼科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如:

眼底出血鲜红:为发病初期,宜凉血止血。眼底出血暗红:为血瘀期,宜活血化瘀。眼底血管萎缩或无血流灌注:为疾病晚期,宜益气养血,化痰通络。眼底渗出多:黄斑水肿,是血液病引起的。“瘀血导致水和水肿,既是血液病,也是水。”治疗上,血与水同治,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眼底出现新生血管:这种并发症直接影响视力模糊,是一种“久病入络”的综合征。因此,在祛瘀通络的基础上,要注意补虚,增加补气养血的药物。中医采用“全身眼底辨证”,综合分析患者眼底的病理特点和整体状况,辨证施治。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眼底循环修复的前提是人体自身气血充足,通过静脉、血管、经络等通道从内脏送到眼睛。,使其营养充足,恢复局部循环,清除代谢产物、瘀血和沉积物,从而提高眼底修复能力。

(作者是台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传统医学科主治医师林婉玲)

& lt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我们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