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西药师的专业知识——药理咨询:临床药学背景
(1)药学知识“爆炸”,让医生难以适应近10年来药学领域“知识爆炸”的局面,让很多临床医生感叹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和输出能力不如计算机。据统计,从1951~1976这25年间,国外正式上市的原料药多达3400种。只开发了1961~1973,1017种新药。在中国,经常在市场上流通的药物制剂约有2万种。一般来说,大部分医生只熟悉本科用药。但从全球上市的原料药来看,仅抗微生物感染的药物就有512种;心血管药物有80多种。事实上,一种疾病往往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才会有效,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几种疾病。一个只熟悉本科药物的医生是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
(2)谨慎用药,药源性疾病诊断明确后,需要用药。如果是军人用药,用药不当会引起药源性疾病。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各种高效、速效、长效、长效药物不断涌现,其副作用、毒性和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复杂。通过长期使用,发现可致畸、致敏、致癌、突变的药物逐年增多。如阿司匹林、氨茶碱、己二平、异烟肼、安眠药等。,可引起部分患者急性可逆性脑生化代谢障碍,导致中毒性精神病,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兴奋、障碍、言语障碍等。气雾剂喘息因其快速、显著的平喘效果,在中国非常流行。据统计,使用这种药物会增加哮喘患者的死亡率。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患者反复使用止喘,导致过量中毒。奎尼丁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但在使用时,有些人会出现阿斯伯格综合症,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并伴有循环衰竭和呼吸抑制。奎尼丁引起的晕厥常无先兆症状,常引起猝死。
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时间和血量积累的教训,中药的使用已经从单方变成了方子。中西医结合是医疗上的一大进步。例如,瑞芬太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联合用药是治疗肺结核的首选。但是,一些药物的组合会增加或带来毒副作用。目前已知四环素和青霉素合用会降低治愈率,增加死亡率;无味的红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合用可增加对肝脏的毒性;尤江宁与麻黄素类药物(如宣彤李飞丸、止嗽定喘丸)合用可使患者血压升高,甚至导致高血压危象。在抗结核治疗中使用瑞芬太尼和利福平时,如果同时使用苯丁胺醇或水合氯醛,可增加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已有死亡病例报道。
中医讲究“禁忌”。最近发现,饮食也会对药物的疗效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饮酒或喝咖啡可以增强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糖尿病患者饮酒前后服用降糖药会引起低血糖休克。饮酒和洒水可加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的作用,引起中毒或死亡。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优降糖期间应禁食扁豆、奶酪、酸菜鱼、葡萄酒、啤酒、猪肝等富含酪胺的食物。否则,服用这类降压药不仅不能降低血压,反而会使血压升高,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
(3)药物知识不足据调查,大部分临床医生对新药的使用知识来源于药品说明书或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实际上是药品说明书的总结。患者对新药往往比医生更敏感,而药品广告已经给了患者信息,迫使长征在对这种药了解不多的情况下贸然用药。事实上,新药的推广注重治疗效果,甚至夸大疗效和治疗范围而忽略毒副作用的介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往往给医生一种错觉。医疗事故和药源性疾病时有发生。
(4)医生难以全面掌握药学技术知识,用药合理性差。在医药领域“稀里糊涂”的情况下,有些医生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固守传统老药,却不知道很多老药找到了新用途。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可用于预防心肌梗死、脑血栓;阿托品和东莨菪碱能改善微循环;普萘洛尔可降低血压,预防心绞痛;吲哚美辛和环磷酰胺也可治疗肾病综合征;毒扁豆碱可用作中枢觉醒药物。沙利度胺可导致胎儿畸形,但却是治疗麻风病的稀有药物。新兴学科的兴起,如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临床毒理学、物理药学、生化药学、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等。,经常毫不留情地指出传统用药的谬误,挑战临床医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医学知识的“老化”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从数量上看,几乎每15年就会翻倍;每隔10年左右,50%的知识会变得过时。临床上各种疾病都有不同的表现。医生通过各种迹象捕捉疾病的原因,以建立诊断并开出正确的药物,从而了解更多关于药学中“爆炸性”的新知识,这并不容易。于是,临床药学应运而生。
中医几千年的探索和积累,总结出了“十八恶十九怕”的禁忌。仔细调查吸毒史,充满辛酸和悲剧。医学书籍家族。历代名医不仅诊断独到,对某些药物的理解和运用也是独一无二的。明朝时,李时珍在明朝行医。鉴于当时药物真伪并存,给治疗带来诸多麻烦,他决定研究中医,最终成为名篇《本草纲目》,造福后世。
翻开西医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临床用药的悲剧和惨痛教训不止一个!
1938中,美国使用工业二甘醇作为磺胺的溶剂。临床应用后,107人死亡,发明这种药的药剂师羞愧而自杀。
50年代使用有机锡胶囊抗感染,217人中毒,102人死亡。
1956上市的新药沙利度胺作为孕妇妊娠反应的镇静剂,在西欧造成8000~10000多例无臂畸形。
在日本,长期使用8-羟基喹啉已经导致8000多人失明或瘫痪。
在法国,超过65,438+0,000人因长期服用铋盐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虽然国内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药源性疾病正在快速增加。比如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在上升,这与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的广泛使用有关。地面敏感性休克在20世纪50年代很少见,但在70年代已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危象。有人在上海14医院随机抽取了509份病历,其中116有药物配伍禁忌或用药适宜。由此引起的药物反应多达114!广州调查病历3020份,不合理用药占19.6%;长沙两家市属医院311死亡病例中,有15例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城市如此,农村更是如此。北京某县级医院92例死亡病例中,16例与不合理用药有关。
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很多,如剂量过大、用法不当等。最突出的是药物组合不合理。一份调查材料对6家医院3037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分析表明,其中90%为不合理联合用药。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药物往往是一窝蜂地使用。例如,一名患者因肺源性心脏病入院仅几天,就使用了20多种药物。一次输液一度加了11种药,最后死于盲目用药。所有这些,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