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故乡——黄羊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羊河代表了该地区的先进性。工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都比周围农村好。我妈那一辈会走十几公里去黄洋河打酱油打醋。那时候黄羊河有醋厂和酱油厂,据说比农村买的好吃。我也会在黄洋河供销社的国营商场买衣服、布料等生活用品,说衣服比农村的好看。
记得上初中的那些年,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勤工俭学的活动。暑假期间,学校会组织我去黄羊河农场给农民挖大瓜子,收集“100”等活动。
当时黄羊河农业比较发达,是周围农村人羡慕的对象。娶姑娘就选黄羊河的小伙子。
没想到,几年后,我也来到了黄洋河,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黄洋河人,直到现在。我有计划去生活和赡养老人。
2000年,因为老公工作调动,他刚来黄洋河的时候,我从心底里不喜欢黄洋河。年轻的我,习惯了外面的世界,尤其不喜欢黄洋河落后的人文环境。因为生活圈子太小,你会莫名其妙的获得更多的关注,你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会受到地域的影响。我觉得这里的生活太压抑了。
虽然生活环境不错,业务发展也不错,但是2000年的时候,农场在种植农作物方面,相比周边农村还是比较有前瞻性的,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比较粗放,比如大面积的瓜子、啤酒大麦、啤酒花、葡萄园、苹果园、梨园、种子玉米、甜糯玉米、特色药材等等。农民的收入也比较高。因为是整块田地,所以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和周围的养殖场相比,用两头牛来驮是先进的。所以农场工人有一种优越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还很重要的时候,农民的户籍是城市户籍。据此,你将享受到国家在城市户口上的诸多优惠政策。不像现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没有太大区别。
这些年来,我经历了农场区的各种变化,从繁荣到关闭,从新建设到繁荣,换了一届又一届的领导,但农场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
近年来,遗址绿化成效显著,到处都是树木,像一个天然氧吧,空气清新。站点和每个分站点的居住区的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道路硬化、场地照明、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善。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出行提供了很多便利。
特别是2011黄洋河新建的润泽公园和文化广场。树立了黄羊河安居乐业、环境优美的对外形象,让农场的居民有了一个茶余饭后悠闲散步的好去处。
在润泽公园,树木悠悠,人工湖波光粼粼,各种鸟儿自由飞翔,青砖铺成的小径古朴而富有诗意,假山、亭台错落其中,营造出一派美丽宁静的公园景象。
文化广场种植了各种观赏树木和花卉。春天来了,花和树一朵接一朵地开放。整个夏天都呈现在花的世界里。还有篮球场、羽毛球场、音乐喷泉、小型博物馆、剧院、LED大屏幕电视。每天晚饭后,广场上非常热闹。这里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也成了中老年人的广场舞场所。整个气氛很和谐。
让孩子在一天繁重的课业结束后有一个宽敞安全的地方玩耍。也让游子们回到了农庄安静的环境,有一种回归乡村的舒适感。让曾经在这里工作生活、把青春奉献给黄羊河的知青们看到巨大的变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我真的爱上了黄羊河,它的宁静、树荫、乡村和蓝天。我愿意带着我的相机去定格黄羊河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我常常一个人走在田野里,感受着黄洋河春天的希望,夏天的葱郁,秋天的丰收,冬天的寂静。
也经常见证农民工在田间和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艰辛。虽然他们不住在这里,但他们熟悉这里的各个角落。他们用汗水换来了生命,同时也用汗水换来了黄洋河。为黄羊河的农业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这种付出和接受是相辅相成的。每年黄洋河生产季节也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岗位。也为黄洋河注入了相对热闹的人气。
近年来,因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不断注入,黄洋河的人们不再保守。它不是开放的,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向于现代化、信息化和自主化。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也体现在这个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包容性上。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促进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才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人民生活将从量变到质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创造更加舒适、和谐、进取的黄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