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大酒缸的传奇故事
北海前的玉海和圆城堡成光寺是由一整块玉雕刻而成,形状像一个椭圆形的碗。
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在修建都城时,以金代的琼花岛为中心改名为万岁山。广寒寺建在山的最高点(大约是北海白塔的位置)。他将在这里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为此,他命几十名工匠花了五年时间,将一整块玉雕刻成一个巨大的酒缸,重达3500公斤,可装30石酒。忽必烈喜出望外,将其命名为渎山玉海。《元史》中记载:“元二年(1265)十二月,渎神余海成设广寒堂。”你可以想象忽必烈汗和他的英雄们围着这个绝世酒坛喝酒是多么大胆。然而,世界是多变的。300多年后,明朝万历年间,广寒寺倒塌,大玉海消失。
明代南昌街西北角曾有御史监官署,清代改为道观,名真武庙。寺庙不大,但不知道什么时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石碗。道士不知道它的来历,就当泡菜坛用。真武庙在康熙五十年(1711)重建时,发现石碗是玉制的,于是将碗碟取出,洗净,蓄水,放入石块,以示南海普陀之意。在观音面前,真武庙改名为玉波寺,连庙前的胡同也改成了玉波胡同。
但此时我还不知道这个玉碗的真实身份和来历。直到乾隆年间,住在这一带的国子监学者来尼姑庵参观,看到这个非同一般的玉碗,都以为不是民间神器。他们翻遍资料反复考证,惊喜地发现这就是失传数百年的元代广寒寺前的大玉海。
他们向乾隆皇帝报告,熟悉历史文物的乾隆喜出望外。乾隆十年(1745),命内务府拨银十万两,送玉波寺买玉碗。但他并没有同时搬回底座,而是雕刻了另一个汉白玉底座,改成了玉碗,放在团城的城光寺前。乾隆十五年重修,命人将玉碗的复制品送到殿中,放在原底座上,使其名副其实。
1980年,玄武门外法源寺重建时,考虑到玉波寺已成为民居建筑,为了更好地保护玉波寺,玉波寺及其基座被移至法源寺。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元代的玉碗和清代的底座放在团城,仿清代的玉碗和元代的原底座放在法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