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偏执型精神病?有什么症状?

编辑这一段介绍偏执型精神病。

至于偏执型精神病包括哪些内容,没有统一的意见。国外倾向于包括偏执状态、偏执狂、更年期精神病偏执型、症状性偏执状态、无精神病性症状的偏执型人格等,并包括一些罕见的偏执综合征,如奥赛罗综合征。

这一段的特点是偏执型精神病,以妄想为主,与现实无关。荒诞离奇,且涉及面广,常伴有幻听,还具有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特征。它既没有类似偏执型精神障碍的系统性妄想,也没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分散性妄想,荒诞离奇,伴有幻觉,不同于偏执型人格障碍。有学者认为,偏执型精神病似乎是介于偏执型精神障碍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之间的一种状态。

偏执狂是一种罕见的偏执性精神病,以缓慢发展的系统性和坚定性妄想为特征,病程长,预后差。

偏执型精神病的患病率低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但高于偏执型。目前这种病还没有确切的发病率。[1]

偏执型精神病的治疗应结合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治疗,而心理治疗在治疗中尤为重要。

本段妄想症的病因不明,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遗传倾向;②具有特殊的人格缺陷,如主观性、固执、敏感、多疑、易激动、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自我评价高、好幻想等。③精神因素诱发。

妄想症的机制,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妄想症发生在强壮、不可阻挡的人身上,其神经系统具有抑制过程不足、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特点。当他们受挫时,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过度紧张,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病理性的惰性兴奋灶。这种“孤立焦点”与一种异常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意向有关,并且由于其兴奋性极强,通过负性诱导机制在周围被广泛抑制,阻断了大脑皮层其他部分的影响,因此患者对自己的状态缺乏控制。

妄想症的临床表现起初主要是受害妄想,然后可能出现夸大妄想。这两种妄想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患者往往觉得自己自命不凡,才华横溢,精力充沛,逐渐发展成为“发明家”、“音乐家”、“先知”,所以别人会嫉妒,会迫害。

偏执狂的人格一般是完整的,没有任何的衰落。如果患者隐瞒妄想,与正常人没有区别,疾病永远不会产生幻觉。

偏执有独特的临床特征,诊断起来并不困难,但要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偏执状态、偏执型病态人格相鉴别。

目前对妄想症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出现冲动兴奋症状时可以对症治疗。这种病很多年都治不好。到了老年,妄想观念可以随着体弱多病、年老体衰而逐渐平静下来,但病人自始至终不会衰退。

五大原因1。遗传因素:据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患病率远高于普通居民。而且,与患者的血缘关系越密切,患病率越高。如果父母双方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会达到35% ~ 68%;父母一方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发病率为15% ~ 26%;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即使从小寄养在心理健康的家庭,其发病率也远高于无家族史的同龄人群。但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是相当复杂的。目前有共识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是由多个基因累积所致。

2.性格因素:大量的调查报告表明,约50% ~ 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患病前或童年期有一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孤僻、内向、害羞、敏感、多疑、怕见陌生人、与亲人缺乏感情、不愿与同龄儿童玩耍,但常与老人亲近,有时会有一些奇怪的动作和手势,思维缺乏逻辑性。有时候无缘无故出去就不回来了。有专家称这种人格为:分裂人格。

3.内分泌因素:由于精神分裂症大多始于青春期前后的性成熟阶段,有学者认为此病与内分泌有一定关系。

4.病毒:有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据报道,在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培养中发现了病毒样物质。

5.社会因素:调查发现,社会层次较低的人群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较高,其与高层次人群的比值约为9: 1。推测这可能与生活物质环境差、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负担重、社会压力较大密切相关。[2]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①偏执多见于30岁以上的中年人。主要特征是持续不可动摇的妄想系统,同时其思维保持清晰有序,起病缓慢,情绪和行为可用妄想解释。患者往往隐藏自己的妄想,智力和专业能力能保持得相当不错,偏执思维的内容往往只与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关。

受迫害的妄想症很常见,有时与夸大的妄想症并存。当患者在生活或工作中遭受挫折时,不能实事求是地检查和分析主客观原因。而是单方面把失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认为别人在暗中捣鬼,故意陷害他,让他满腹疑团捕风捉影,把身边的现象或者别人的一言一行都扭曲了,以为这些变化都是针对他的。在怀疑的基础上,形成了指涉妄想和被害妄想。患者往往以一种逆反的心态在挣扎,尽管处处碰壁,也绝不妥协。经常向法院和公安机关投诉“迫害者”的罪行,要求伸张正义,保障自身安全。患者在对抗“迫害”时可能会受伤或有其他暴力行为。有些患者同时存在夸大妄想,也可以夸大妄想为主要症状,认为自己富有、有才华或有发明,从而引起他人的嫉妒,受到各种手段的打击和陷害,进而强化患者的受害妄想,从而不断申诉和指责。

嫉妒妄想症只表现为配偶的嫉妒妄想。往往是从夫妻吵架开始,然后怀疑对方不忠。通过监听、盯梢,获取各种“证据”,逐渐发展成不可动摇的妄想体系。

被偏执狂爱,在女性身上更常见。患者坚信一个男人,通常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年长男人,迷恋她,所以极力追求和接近对方,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即使对方对自己发脾气,甚至辱骂殴打,也无法缓解追求的狂热。病人们常常认为这些只是对她爱情的考验。

偏执型患者坚信自己体内有某种严重的疾病或者某种寄生虫,这让他们痛苦不堪。他患病的经历可以描述的淋漓尽致,但反复检查也没有发现阳性结果,各种阴性检查结果也动摇不了患者的信念。患者认为这是医生为了安慰自己而故意编造的。

有些老年患者也会出现偏执,尤其是双耳失聪或失明或与世隔绝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偏执症状,比如认为家中财物全部被盗。

②急性偏执型精神病多发生在30岁以后。起病急,病期不超过半年。发病前有很多精神因素,如生活工作挫折、家庭破裂、移民入狱等。患者在精神因素的影响下,突然觉得周围发生了某种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进而产生妄想的想法。患者从周围环境或他人言行中寻找线索,通过扭曲和误解来强化自己的妄想。患者可以在杀人、夸张、嫉妒等妄想的控制下做出各种行为,如寻求保护、呼吁、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

③诱发性偏执型精神病又称双相型精神病。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密切的人同时出现类似的妄想,多见于文化程度低或过着隐居生活的人。典型的表现是,一个妄想固定的偏执型精神病患者,将自己的妄想传递给其他个体,使他们产生类似的妄想。前者称为电感器,后者称为被电感器。两者关系密切,如姐妹、夫妻、父亲或母亲和儿子或女儿、兄弟。被吸纳者的能力或地位一般高于被吸纳者,被吸纳者更依赖或接受暗示。妄想的内容并不荒诞,大多基于现实或者某种可以理解的期待。如果被诱导者与被诱导者分离,被诱导者的妄想很快就会消失或减轻。预后良好。

本段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是临床症状,有典型症状者不难诊断。妄想症的主要特征是一个缓慢发展的妄想系统,其他精神活动保持相对完整,多年后也没有精神衰退。急性偏执型精神病表现为急性起病,全身性妄想,其他精神活动正常,病期在半年以内。如果病期超过半年,妄想发展较为系统,其他精神活动无明显异常,则可诊断为偏执狂。诱发性精神病的诊断是基于被诱发者的存在,被诱发者希望与被诱发者相似。将他们分开后,被诱导者的症状很快消失或减轻。

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也可出现妄想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没有系统性,除妄想外,还有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如明显的幻觉(尤其是幻听)、思维松散破碎、逻辑障碍、情感淡漠、行为怪异、脱离现实等。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妄想,无论是躁狂还是抑郁,既不系统也不突出,而且明显与情绪有关,情绪症状出现在前面且非常明显。器质性精神病患者的妄想是非系统性的,可发现器质性改变的症状和体征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的阳性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大多没有固定的妄想。疑病症患者只是害怕或怀疑自己的疾病,并没有形成妄想的信念。这两种病很容易区分。

编辑本段治疗原则1,早发现,早治疗。

2、主要是抗精神病药物。

3.恢复期应给予心理解释和支持性治疗,改变病态认知。

4.提高重新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用药原则1,原则上单次用药。

2.一般服药时,先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加大剂量。

2、加入到一周的治疗量中。

3.对拒绝服药或企图藏药者,使用长效制剂。

4.尽可能使用最小剂量,以保持最佳效果,避免使用过量剂量。

5、伴有抑郁症、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及难治性病例,结合中药脑安清用药。

6、应用氯氮平必须定期复查血象。

7.症状控制后,要小剂量使用2-3年。

心理疾病的预防来源于实践,又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预防仍处于探索阶段。至于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完善的预防措施,还远远没有被人们认识和掌握。但值得强调的是,探索病因,揭示内在发病机理,恰恰是科学预防工作的最终目的。

在精神疾病预防的工作方法上,一般认为精神疾病预防的实际工作按照以下三类是可行的。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作;早发现早治疗,争取完全缓解和良好预后,防止复发;做好患病者的康复工作,减少疾病造成的能力丧失。

值得注意的是,要谨防更年期偏执狂。该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持续数年以上。该病的发病或病程常伴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嫉妒、凶杀、自证其罪、疑病等妄想,常伴有相应的幻听。它的妄想内容是相对固定的,或者说是系统的,很少泛化。妄想的对象多为其亲友或熟人,且与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特别突出的是性嫉妒和妄想,总怀疑自己的爱人不忠诚,不喜欢自己,另有新欢或外遇,怀疑自己的爱人与同事或邻居有不正当的性关系,甚至怀疑自己的爱人图谋伤害自己。在怀疑和猜测的同时,他们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等一系列生动的情绪反应,并经常出现与妄想相一致的幻听。在各种幻听的控制下,患者非常紧张恐惧,表现为整天待在室内或不敢回家;或者不吃不喝怕食物有毒;或者经常跟在爱人身边;

或者经常和嫌疑人大吵大闹。这类患者受困于诸多疑惑,再加上幻觉妄想的支配和影响,所以可以出现绝食、自伤、自杀、伤人等行为。病情严重的个体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和痴呆。预后比更年期抑郁症差,但约1/3患者可自愈,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较好。所以要重视这类人群,有可疑症状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