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辣椒粉
据考证,早在10000年前,印第安人就开始食用野生辣椒,后来,他们开始种植辣椒作为调味品和蔬菜。当哥伦布踏上西印度群岛时,他发现了一种带有辛辣香气的当地植物,并把它带回了欧洲。后来,这种辣椒被广泛种植,并传播到非洲、印度和东亚。胡椒是在明朝传入中国的。当时这种植物只是作为一种花来栽培。
麻辣的辣椒很符合陕西人坚强的性格。
毛泽东曾经说过,如果你不吃辣椒,你就不是一个革命者。虽然现代科学没有证明是否合理,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爱吃辣。俗话说“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不怕辣,四川人不怕辣,湖北人不怕辣。”说起来,过去中国的麻辣美食区比较,纯粹是一种肤浅的感性认识。
其实南方人不一定比北方人辣。最新的计量经济学研究表明,我国存在三个麻辣口味层次:即长江中上游麻辣区,包括四川(含现代重庆)、湖南、湖北、贵州、陕西西南部和中部,麻辣指数在151至25左右;北部微辣区,东至朝鲜半岛,包括北京、山东,西至山西、陕西北部、甘肃大部、青海至新疆,是另一个比较辣的区域,辣指数从26到15不等。东南沿海的淡味区,山东以南的东南沿海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是忌辣的淡味区,辣指数在17 ~ 8之间。趋势是辣指数越低的人吃的越清淡。
细分一下,吃辣最多的人不仅仅是四川人、湖南人、贵州人,还有陕西人。
陕西人和湖南人一样热衷于吃辣。其革命性质不亚于湖南人民。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时,陕西是第一个响应的省份,与湖南同一天宣布独立。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陕西农民运动同样轰轰烈烈,成立农会的县、乡、村数量与湖南相当。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也在陕西。
那么,长期以来,为什么崂山这么辣,知名度不高呢?
这恐怕还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众所周知,抗战时期在重庆拍摄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一个吃辣椒的镜头。对话是这样的:“要革命,就要敢吃辣椒。越火越革命。”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四川电视节上,随处可见的吉祥物就是拟人化的可爱的红辣椒。宋祖英,流行歌手,湖南姑娘。她唱的是“辣妹就是辣妹,辣妹不怕辣,辣妹不怕……”这个辣妹显然不是指巴蜀姑娘,而是湖南姑娘。另外,长期以来,“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不怕辣,四川人不怕辣,湖北人不怕辣。”俗话说,关中人嗜辣如命,却被人遗忘。
老山心里是辣的。
秦人爱吃辣,最爱吃的就是辣椒,也叫秦椒,以辣无与伦比著称。
秋天辣椒成熟的时候,东西八百里的秦川家家户户都穿上长长的辣椒串,挂满了屋前屋后,成为关中农村的一道风景。这种场景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秋菊的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一串串红红亮亮的辣椒。秋菊在城里缺钱的时候,就拿几串去卖。琴娇身材修长,胖胖的。就像老百姓说的,油气丰富,麻辣鲜香。最适合烘干成干辣椒,易干,耐储存。而且颜色深红明亮,非常好看。所以也是出口辣椒的最佳选择。在国际市场上,有“辣椒之王”的美誉。
陕西人吃辣椒和四川人不一样,四川人重于辣。四川辣椒酱到陕西人嘴里,只剩下麻了。辣吗?基本不会。陕西人吃辣椒是很讲究的。他们先把从地里摘下来的红辣椒晒干,然后用油在大锅里慢慢煸炒,再用石磨磨成细粉,用筛子过筛,留下面粉状的辣椒面,再浇上热油。油辣椒的关键在于油的热度。如果过热,辣椒面会烧焦,辣味下降,出现苦味。如果油不够热,辣椒的香气就会不足。陕西农村的大妈老奶奶都有绝活,能把刺鼻的油做的非常好。
陕西人不太注重吃。一撮盐,一勺醋,一根葱,几个蒜,可以打发走,但不能丢一碟油。辣油的吃法有很多种,比如拌菜、拌面、煲汤。最好的吃法是准备粘粘的面条和馒头。一年365天,天天吃,每顿饭都吃,不腻。
不信你可以看看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面条摊!只见大姑娘小媳妇端着小碗,满脸通红,吃到脸色红润,大汗淋漓,抽泣嘶嘶,鼻子歪着,五官变形,才算在家吃饭。
我认识一个卖辣面的。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他在西宁卖麻辣面,遇到了一个关中当地的共产党员。这个人和他来来去去,成了朋友。有一次,他打了个赌,等于说他不吃也不吃辣面,一次可以吃两两。围观群众和卖辣面的都不相信。硬生生当场用秤称了二两辣椒面,然后一口一口地吃,没有任何不适。据报道,Xi安的一些人嗜吃辛辣食物,吃得太多,导致胃部大出血。
贾平凹在《入川笔记》中写道:“我们五个,都是关中汉子,都是爱吃辣椒的。我们出门去很远的地方,一定要带一个辣椒瓶子。”的确,关中人去外地和国外,家里人带东西,大多需要一瓶辣椒。我有一个同学现在在加拿大读博士,带着老婆去了。他们两个给家里写信,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父母送辣椒面。
有一句民谣说得好:“八百里秦川风尘,三千万人啸秦腔;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椒椒嘟嘟响。”最后两句是关中人嗜辣。
可以说四川人嘴里辣,陕西人心里辣,只是不说出来。
陕西菜系中有许多传统名菜,味道辛辣。比如酸辣肚丝汤,主料是水煮羊肚,辣椒的使用方法是:猪油烧至六成热时,放入无籽辣椒段,炸至焦黄,用香醋煮,加入酱油、精盐、料酒和高汤,煮开后,捞出所有辣椒。此菜汤色泽浅红,肚丝香软,酸中带辣,酸中带辣,浓而不浓,香气四溢,深受大众喜爱。还有酸辣香肠,酸辣鱿鱼丝,酸辣锅巴,海参,辣椒的使用方法都是这样的。陕西厨师说,这叫用与不用并重。我们想要的只是它的香味。辣椒的香味是辣的,不是死辣。
将辣椒与各种昂贵的菜肴相结合,制成一道辣菜,是陕西厨师的特色。这样做出来的菜往往既有价值又受欢迎。虽然它们不一定以辣椒为基础,但它们以辣椒命名,并以其辛辣的味道而闻名。一个很常见也相当典型的例子就是:八宝辣椒。这是渭北的传统民间菜。以肥瘦猪肉为主料,配以水发杏仁、四季豆、水发紫菜、潼关酱笋、水发玉兰片,油炸而成。所有操作完成后,将辣椒面炒成红油,与肉混合均匀。其特点是油汁鲜红,辣味浓郁。在家喝粥可以当餐桌或者配菜。关中人喜欢夹在热馒头里吃,味道真的很好吃。
近年来,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加快,菜系间相互兼容加快。在年轻一代中,辛辣食物的比例开始增加。吃辣椒不是单纯的驱寒抑腥,也不仅仅是第二个味精,它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辣当然也嗜麻
关中人嗜辣嗜麻,不能不提辣椒。花椒是一种辛辣的食物,也是一种辛辣的调味品。同时,辣椒也是一种中药。花椒古称秦椒。《本草纲目》说:“秦椒、花椒也起源于秦”,“秦椒”就是“花椒”的意思。将花椒称为“秦椒”是准确而优雅的,因为花椒原产于中国和陕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产品,是陕西的特产。陕西的花椒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稀有品种多。比如汉阴辣椒,特点就是“睁眼说瞎话”。丰县的风辣椒的特点是在果实的底部有一两个小颗粒,也被称为“双耳辣椒”。韩城的辣椒因其巨大的个头和鲜红的颜色而被称为“大红袍”。当然不仅区别多,更重要的是口感醇厚,麻香。
陕西人吃辣椒,差异很多。比如渭北很多地方都喜欢吃青椒,就是不熟挂在枝头的辣椒。农家院里经常有两棵花椒。当花椒即将成熟但尚未成熟时,人们会在院子里吃饭时摘一个花椒果实作为佐餐的好菜。在宾县、旬邑、淳化、韩城、富平等县,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几棵椒树,椒树成了这些地方前后一道独特的风景。不仅要吃辣椒果实,还要吃辣椒叶。青椒叶可以多吃,晒干多吃,而且是换着吃。锅魁加花椒叶,包子,烧饼,馒头。胡椒叶在惠面面条中被用作蔬菜和调味品。青椒叶和芹菜放在一起做成浆液蔬菜。把辣椒叶和新鲜的香椿放在一起,剁碎,烧油泼成油葱之类的食物,可以做锅菜,调热干面,配菜,配酒配饭。这些吃法都是麻辣香香的,而且是麻做的,不结实。香麻出来的原因和吃辣椒是一样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黄龙人在煮青玉米的时候,还要加入辣椒和精盐。辣椒、精盐、青玉米一起煮,似乎很少见。它被称为胡椒和盐绿色玉米。据说味道不错。
陕西人喜欢吃辣和酸的食物。尤其是关西地区,吃酸很厉害,不亚于山西。民间有在家做醋的传统。几乎所有的饭菜都离不开醋。在陕西菜系中,将麻辣和酸辣结合在一起是很常见的。著名的岐山臊子面,特点是“筋薄味轻”,味道以“酸辣清香”为特色。还有酸汤面,也是酸辣结合的食物。酸辣真的是一对好搭档。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互相调节,互相补充的。
一点多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