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所有药企的企业名录吗?
从全球视角看中药产业的发展
中医是中国丰富的民族遗产中最辉煌的部分之一。因为它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挖掘和整理,并以现代文明的科技文化成果推动其发展,那么古代中医必将成为“先进医学”的一部分,继续为人类健康和新时代人类人口的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一、现代医学的弱点和中医药产业的意义
(一)现代医学的弱点
现代医学以现代西医为主。西医起源于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间上和中医差不多。但西医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直到现代科学的出现。最近三百年,随着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诞生和井喷式发展,西医也有了质的飞跃,几乎与古代西医失去了一切联系。古代西医已经成为只具有历史意义的“失传名词”。
现代西医无疑是成功的。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过去的300年里,人类的平均寿命在西医的帮助下提高了近一倍,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71.4岁。○1很多疑难杂症在今天都变得容易治愈了,比如肺炎。因此,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现代西医也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2002年,世界医药工业总值4000亿美元,其中植物药450亿美元(中药260亿美元),其余基本是西药产值。这一立场是对其作用的肯定。
然而,从上世纪初开始,西医的弊端逐渐显现。
首先,虽然新技术、新药、新疗法的数量仍在与日俱增,但现代西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最落后的现代科学。现在系统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推动各门科学的发展,而18世纪西医的指导思想仍然是机械论。在这种指导下,西医把人体分成几个部分和组织,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并根据其不同的疾病开发药物和医疗手段;但不可能有效地把人体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人体)、要素(人体子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所以很多情况下,只有在西医才有“治头疼医脚疼”的情况。这是西医弊端的根本原因。
其次,由于缺乏系统论的支撑,西医无法从整体上定量研究人体,所以很多西医都有不可预知或不可抗拒的副作用。在许多情况下,对一个系统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个系统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在西方的药物认证体系中,昂贵的大规模临床药物试验成为每种药物获得上市许可的唯一途径。然而,这种持续数年的测试在测试物种和基因的多样性方面受到限制。
再次,西医的统一化使得包括中医在内的其他医学越来越边缘化,很多有益的治疗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在让人类失去可观医疗财富的同时,也放大了西医本身的缺陷。当然,这是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综合结果,西医是直接原因。
最后,随着后工业、后现代、自然主义的兴起,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兴趣大增,西药副作用的问题被主观放大。
所以包括中医在内的很多另类疗法和边缘医学都获得了难得的振兴机会。
(二)中医药的优势
与西医和其他边缘医学相比,中医有以下优势:
首先,中医理论和系统论有相似之处,这是中医最根本也是最持久的优势。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认为有一个规律——天人合一——支配着人体的发展。根据这一规律,人体各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中医的任务是通过望、嗅、问、感,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辨证论治”;从而努力使人体达到天人合一,使各系统不越线,气血平衡。比利时学者普里高金曾说:“传统的中医学术思想注重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协调性和协作性,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3
其次,中医几千年的临床经验,从时间跨度之长,试验人群之广,都是无与伦比的。虽然中医的学术思想并不能被现代科学有效论证——这是中医复兴的最大障碍——但千百年来,中医的有效性和健康性已经并正在被亿万患者无数次证明。中药的临床经验和药性检验是只有200到300年历史的现代西医和其他人口相对较少的边缘医学无法比拟的。这是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的中医能被人们接受的最大原因。
第三,中医在西医目前无能为力的许多特殊领域有不可否认的作用。这是中医目前最直接的优势。中医药在癌症治疗、病毒性鼠疫防控、脏腑功能调养等方面效果明显。最近的例子就是中医药在非典中的表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SARS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后遗症。来自世卫组织的专家Maguire博士称这是“惊人的”。○4.到5月初,中国市政府明确提出“中医药是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重要力量”,并鼓励中医药更多参与非典治疗。○5
最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被重新认识和重视。中医是为数不多的保存至今,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指导的“实用科学”。人们在欣赏中国传统哲学、艺术和建筑的同时,必然会对仍在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扩大其市场。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
由于上述原因,中药产业已经成为与世界医药产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长迅速的产业,尤其是从中长期来看,将对国计民生做出巨大贡献。
二、中医的定义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医”的定义比较模糊。基于不同定义的中医药产业报道,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发展前景,都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对中医的定义进行辨析。
“中医”一词出现在近代。1840鸦片战争后,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实验科学涌入中国,中国人接触到了一种新型的医学。在中国,两种不同的医疗和医药体系开始并存。因为我们自己的医学的应用是基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所以人们称之为“中医”。于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中药定义应运而生:主要产于中国,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被中医长期使用的原药,称为中药。(定义1)
这个定义中的中医能反映中国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的一些特点。,其内涵相对丰富,但明显缩小了中医概念的外延,只能包括中国的部分传统药物,以至于现在公认的、自古就有的很多外国“中药”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此,这是一个有缺陷的定义。
基于此,有人开始分析中药的药性,认为在东西方医学科技仍存在巨大差异的今天,中药的概念应该描述为“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定义2)只要能够从疗效上直接概括出药物本身的独特性能,能够用中医的术语和指标表示疗效,能够按照理、法、方、药的思维顺序辩证地使用药物,那么该药物就已经被纳入了中医的体系,成为了一种中药。
这个定义扩大了中医概念的外延,更符合中医发展史。在理论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逐渐被中医界接受。但这一定义中“中医基础理论”的提法容易引起争议。总的来说,这个基础理论指的是传统的“辨证论治”,调理和中和;而且必须有中医解释和诊断疾病的前提,那就是“医不离家”。但目前世界上很多以“中药”名义流通的药物,都是经过西医理论整理或西医手段研究后的新成果,著名的青蒿素、金钱草就是这样。而且所有在欧美市场销售的中药,都要按照西药定制的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药物试验。这种试验要求试验的药物必须具有说服西医的药理,所以这种中药实际上是纳入西医轨道的“中药”。此外,这种“中医”还包括未经中医诊断的中医。
但如果把上述不符合“定义2”的“中医”排除在中医队伍之外,那么中医行业几乎就要解体了。目前销售的“中药”有一半以上不符合第二种定义,在国外市场几乎全部不符合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些药物与定义2中的中药密切相关。青蒿素、金钱草等药物是在中医经典专著基础上全新研究的成果。中药出口“入轨”是不得已而为之,其药物本身并没有本质改变。因此,需要一个新的定义来整合上述的“中药”,能够容纳当前行业中所有的“中药”。这样既有产业报道的意义,又有利于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到“去伪存真”。我觉得这个新定义可以这样描述:凡是在药理学或方法上可以追溯到中医经典的医学,都是中医。(定义3)
在这三个定义中,定义一已被证明是一个不完善的定义,应该被淘汰;第二个定义是中医的主流,不能完全反映现代中医的发展和情况,但能反映中医长远发展的某个方向。第二种定义下的中医复兴是中医复兴的最高追求,应该保留。定义3是为适应中药产业发展而创新中药定义的尝试,反映了中药产业现状,最具分析价值。所以下面关于中药行业的报道就从定义2和定义3两个方面入手。
第三,界定中药产业的现状
由于西医在医学领域的主导地位和中药本身缺乏标准化,三定义的中药产业是中药产业的主体,也是发展最快的部分。
1,世界中药产业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究其原因,不仅是上述中药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更是大量使用中药的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
2004年,世界中药产业总产值约为275亿美元,其中中国中药总产值为958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长约92%),约占世界中药总产值的41%。直到去年,中国传统中药的出口总值仅为7.25亿美元。这说明世界中药产业的中心仍然是中药的故乡——中国,中药的主要销售市场是中国。
其余中药主要由日本、韩国和欧洲国家供应。消费市场主要是日本、德国、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
在中药产品中,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国是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和少数欧洲国家,产品基本上是自己生产和销售。中药原料主要生产国为中国和韩国,消费市场为东亚、东南亚、欧美,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中药生产国出口的中药产品多为中药原料;中成药和饮片出口较少,近几年略有下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现代人对植物药和替代疗法的兴趣与日俱增,使得中药原料出口激增;欧美药品进口限制多,中成药目前很难达标;中国生产了大部分中成药和中成药片,但质量差,所以很多不能出口。
2.中国中药产业现状。
中国是中药的故乡,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资源库和最大的中药消费群体,因此必然成为世界中药产业的中心。
首先,虽然中医在近代几经劫难,多次被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王伪政府“废医”,但由于旧中国极其不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和传统文化的延续,中医一直被国人视为最重要的健康保障之一。这种情况在欧美文化强势进入,以西医为主体的医疗保健体系逐步完善的今天依然如此。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1543户居民的调查,31%的居民偏爱中医,23%的居民偏爱西医,41%的居民认为自己有优势。○7这说明中医在现代中国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也保证了在西医说了算的现代,中医还能保持香火,再创辉煌。
其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国中药资源调查显示,我国共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据320种常用植物药材统计,总储量约850万吨。○8如此丰富的中药材宝库,为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两点造就了中国中药产业在世界上的至高地位:创造了约50%的中药产值,为世界提供了中药方剂和近80%的中药原料。但与世界其他重要生产国相比,我们也有明显的劣势。
产能和R&D产能是推动一个行业的动力。目前,中国中药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中药专业生产企业1059家,生产中药50多个剂型、6000多个品种20多万吨。9但与此同时,中国中药出口仅为7.25亿美元(2004年),占世界中药市场(不包括中国大陆)的5%。虽然中国的出口额绝对排名世界第一,但这一数值与中国在世界中药产业中的地位并不相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药行业并不是一个完全公平的市场经济市场:中国在中药领域的积累和沉淀是压倒性的,应该有能力占领世界市场。中药产品出口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质量不高。第一,我国中药成品一半以上是乡镇小药厂生产的,质量很差;同样比例的中药材是不符合国际标准的药田生产的。这类产品无法得到发达国家中药市场的认可。第二,国内很多中药产品的外观和口感不佳也是无法受到国外用户青睐的重要原因,这与我们固有的观念不无关系。
中药产业的R&D能力也不尽如人意。虽然目前中国有8000多名中医科研人员,但2004年中国只有15项中医发明专利,没有一项国际专利。○10这是中医药产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隐忧,也是中国与日本、韩国、欧洲等其他中药生产国的最大差距。
综上所述,我国中药产业规模虽居世界第一,但中药生产仍处于优质低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