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学名5英文名6赤芍处方名7赤芍的来源8赤芍的采集与初加工9赤芍的生药学性质10赤芍的炮制方法10.10.1.1.1.1赤芍10.6543810.5炮制研究储存方法11赤芍归经12药典标准13.1名称13.2为赤芍。来源13.3性状13.4鉴别13.5含量测定13.5.1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13.5.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13.5.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3.5.4测定方法13.6赤芍饮片13.6.1炮制13.6.2含量测定13.6.3鉴别13.6.4性味与归经65438。治疗13.6.6用法用量13.6.7注意13.6.8贮存13.7来源14参考附件:1赤芍处方2中药赤芍3中药赤芍1拼音chì sháo

2英文参考词根赤芍[朗道汉英词典]

芍药根[湘雅医学词典]

赤芍[湘雅医学词典]

赤芍[湘雅医学词典]

赤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赤芍[中医药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中药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概述芍药为中药芍药的干燥根。四川毛茛科或川赤芍属[1]。圆柱形,略弯曲,长5 ~ 40厘米,直径0.5 ~ 3厘米。表面呈褐色,粗糙,有纵向的沟纹和皱纹,有须根痕和横向的长皮样突起,部分皮易脱落。硬而脆,易断,粉白色或粉红色,皮薄,木材放射状纹理明显,部分有裂纹。气微香,味微苦酸。

芍药味苦,微寒[1]。肝经[1]。具有清热凉血、化瘀止痛的作用[1]。可用于治疗热入血、温毒点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闭经痛经、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赤芍清热凉血,多用于体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肿[1]。炒赤芍性平,活血止痛不散寒,可用于血瘀疼痛。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配伍,用于治疗头部外伤瘀血疼痛[1]。酒芍药好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作用很弱。多用于闭经或痛经及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同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记载了该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拉丁学名赤芍(中药术语(2004))

5 .英文名芍药根(中药术语(2004))

6芍药方剂包括芍药、芍药、炒芍药、芍药酒[1]。

赤芍的来源是芍药。毛茛科植物川赤芍的干燥根[1]。

8 .芍药的采集和初加工;春秋采挖,去除根茎、须根、泥沙,晒干[1]。

9白芍的生药学特征赤芍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 ~ 40厘米,直径0.5 ~ 3厘米。表面呈褐色,粗糙,有纵向的沟纹和皱纹,有须根痕和横向的长皮样突起,部分皮易脱落。硬而脆,易断,粉白色或粉红色,皮薄,木材放射状纹理明显,部分有裂纹。气微香,味微苦酸。

10唐代赤芍的炮制,是用酒浸泡一夜(《神仙疗伤续断秘方》)[1]。

宋代有烧灰(太平方)、烘(洪《验方集》)、煎(校妇方)、煮(妇问)[1]。

元代有“浸泡去油,与川椒、葱白同煮使其变黑,烘烤”(《天下名医有效治法方》)和“丹溪心焖法”[1]。

明代有酒炒(景岳全书),认为其生用“能泻散”(孟有)[1]。

清代有酒洗(外科精通)、蜜水蒸(钩元本草注)、醋煎(本草注)[1]。还提出“今人用多,但忌中寒与酒炒,加女血与醋炒”(《本草》)[1]。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是炒和酒炒[1]。

10.1赤芍的炮制方法10.1赤芍取原药材,去杂,分大小,洗净,润透,切成厚片,晾干,筛去杂物[1]。

10.1.2炒赤芍取干净的赤芍切片,放入炒制容器中,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变深,取出放凉,筛去杂物[1]。

10.65438+

每100kg赤芍片,用黄酒12kg[1]。

10.2白芍成品特征为类圆形厚片[1]。表面为白色或粉红色,中心有放射状纹理,表皮较窄,[1]周围呈灰褐色。硬脆[1]。味道微苦[1]。

炒赤芍颜色较深,偶有焦斑[1]。

酒红色牡丹微黄,略带酒气[1]。

10.3质量要求:本品中芍药苷(C23H28O11)的含量不得少于1.8%[1]。赤芍片中芍药苷的含量不得少于1.5%[1]。

10.4生赤芍炮制优于清热凉血[1]。多用于体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比如治疗疮肿的仙方活生饮(注解女性的良方),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痛的祛风小池散(上海中医杂志)[1]。

炒赤芍药性平和,活血止痛不散寒,可用于血瘀疼痛[1]。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配伍,用于治疗头部外伤瘀血疼痛[1]。

酒红赤芍活血化瘀作用较好,但清热凉血作用很弱[1]。多用于闭经或痛经及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配伍[1]。

赤芍炮制研究主要含有芍药苷、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等单萜类化合物[1]。

对白芍的去皮进行了研究,发现去皮后芍药苷含量下降,皮含量占2.54%,髓中仅含1.77%[1]。另一方面,芍药的木质部含量高于树皮[1]。另一项研究提出,没食子酸的含量随着葡萄酒烘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D型儿茶素的含量则下降[1]。

10.6储存方法:储存于干燥容器中,密封放置于通风干燥处[1]。

11赤芍味苦,微寒。肝经[1]。

12赤芍的功效与主治具有清热凉血、化瘀止痛的作用[1]。用于治疗热瘀、吐血、鼻衄、目赤肿痛、肝郁胁痛、闭经痛经、腹痛、跌打损伤、痈肿等症(中国药典(2010版))。

赤芍在清热凉血方面更胜一筹[1]。多用于体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比如治疗疮肿的仙方活生饮(注解女性的良方),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痛的祛风小池散(上海中医杂志)[1]。

炒赤芍药性平和,活血止痛不散寒,可用于血瘀疼痛[1]。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配伍,用于治疗头部外伤瘀血疼痛[1]。

酒红赤芍活血化瘀作用较好,但清热凉血作用很弱[1]。多用于闭经或痛经及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配伍[1]。

白芍是眼科常用的清热凉血药,具有清热凉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1)用于火上浇油、血热疹、白带过多等引起的各种眼内出血。常与生地、牡丹皮同用。

(2)可用于治疗眼睑疮、眼瘀血和外伤。本品能凉血、活血、散瘀、止痛。

13芍药药典标准13.1命名为芍药。

赤勺

赤芍

13.2来源本品为白芍的干燥根。或者毛茛科的凤丹。春秋两季挖掘,去除根部、须根、泥沙,晒干。

13.3特征本品为圆柱形,微曲,长5 ~ 40厘米,直径0.5 ~ 3厘米。表面呈褐色,粗糙,有纵向的沟纹和皱纹,有须根痕和横向的长皮样突起,部分皮易脱落。硬而脆,易断,粉白色或粉红色,皮薄,木材放射状纹理明显,部分有裂纹。气微香,味微苦酸。

13.4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一系列褐色细胞。栓子内层的薄壁细胞呈切线状延伸。韧皮部很窄。形成一层,形成一个环。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群呈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质纤维。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和淀粉颗粒。

(2)取本品粉末0.5g,加10ml乙醇,摇匀5min,过滤,蒸发滤液,加2ml乙醇溶解残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外,将芍药苷对照品加入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附录ⅵ b),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 5: 10: 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干燥,喷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3.5的含量(附录ⅵ d)。

13.5.1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为0.05mol/L磷酸二氢钾甲醇溶液(40: 65)。检测波长为230纳米。理论板数以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3.5.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适量于五氧化二磷真空干燥器中干燥36小时的芍药苷对照品,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

13.5.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粗粉约0.5g,准确称定,置于带塞锥形瓶中,准确加入甲醇25ml,称定,浸泡4小时,超声处理20min,放冷,再次称定,用甲醇补足失重,摇匀,滤过,取滤液。

13.5.4测定方法分别准确吸取对照溶液和供试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产品。

本品中芍药苷(C23H28011)的含量不得少于1.8%。

13.6赤芍饮片13.6.1炮制除杂,分大小,洗净,充分湿润,切厚片,干燥。

本产品为圆形切片,褐色表皮。切好的面粉呈白色或粉红色,表皮较窄,木材径向纹理明显,有的有裂纹。

13.6.2含量与药材相同,芍药苷(C23H28011)含量不得少于1.5%。

13.6.3相同药材的鉴别。

13.6.4性味苦归经,微寒。肝经。

13.6.5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化瘀止痛。可用于治疗热入血、温毒点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闭经痛经、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13.6.6用法用量6 ~ 12g。

13.6.7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13.6.8储存于通风干燥处。

13.7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