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怎么煎

汤剂是中药中使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煎服的方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煎煮的目的是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如溶解、扩散、渗透、解吸等)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转移到汤中。中药的包装不能简单的用一些水来煮,要注意一些原则、方法和条件。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择的煎药器具密切相关。现在用砂锅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它的材质比较稳定,不会和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传热均匀温和,这也是它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原因之一。

此外,搪瓷锅、不锈钢锅、玻璃容器也可以选择。但铁锅和铜锅不能用,主要是因为铁锅和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煎药时可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铁鞣质、与黄酮类化合物形成不溶性聚合物、与有机酸形成盐等。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水多是用自来水、井水、泉水烧开,只要水质干净就行。只要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标准,如果考虑余氯的问题,将自来水放入容器中几个小时再煎煮,氯的含量可以明显降低。

◆温度是煎煮时沉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重要因素。一般煎药时以小火(文火)为宜。因为一开始就用火煮,植物中草药中含有的蛋白质往往能很快凝固,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因此,煎煮前最好将中草药用冷水浸泡15分钟,使植物中草药的细胞在浸泡后膨胀,再用小火煎药,使蛋白质慢慢析出,这样既不会破坏药性,也不会使水迅速煎煮。

◆时间因药性不同而异,一般以30分钟左右为宜。但发汗药和挥发性药只需20分钟(水开后5分钟左右)就够了;补药的话,煎的时间比较长。

很多人习惯用颜色的深浅来决定煎煮时间的长短,认为把汤煎到颜色最深是不对的。因为有些中药材的颜色可以越炒越深,其实药物的有效成分早就炒好了。有些药物煎煮时间过长,会造成一些挥发性物质的逸出和有效成分的破坏。

◆中草药分多次煎煮,每剂一般需要煎煮两次(第一次药液称为“头汁”,第二次药液称为“二汁”)。头汁加水量以覆盖药面为宜,约为药材体积的2 ~ 3倍;添加到第二果汁中的水量可以适当减少。对于一些难煎的药材,如矿物药、贝类药等,需要煎3次。

另外,有些药物,如矿物紫应时、芒硝等,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一般需要熬制一段时间后才能与其他药物一起熬制,有些还必须粉碎后才能熬制。其他药物,如止汗剂(薄荷、荆芥等。)或芳香健胃药(如木香、丁香等。),不宜久煎,因其含有挥发性有效成分,故应先煎一段时间再加(称为“后煎”)。犀牛角、羚羊角等一些珍贵的药物必须研磨后口服,还有三七、白药等粉末。

以上列举的只是正常情况下的注意事项。平时看病吃药后,也要问问医生,自己煎药有什么特殊要求吗?不要因为煎药不慎而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