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起源

歇后语是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比喻,像谜语一样,后半部分是解释和说明,像谜语一样,很自然很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通常说前半句,“歇”到后半句,就能理解并猜出其原意,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成语。与成语、谚语相比,用词更通俗、口语化,具有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有时候文字之间有关联,还加了一点幽默,所以更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我们不能只把歇后语当成文字游戏,从歇后语中还能看到我们的生活文化。

“歇后语”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所谓“郑五休后”(一种“休后”诗),在旧唐书《传》中已有提及。然而,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现象,它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比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就是说,羊丢了以后再修羊圈也不迟。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歇后语。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