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习俗

春节的习俗

扫尘——民间谚语说:腊月二十四,扫屋尘”。北方叫打扫房子,南方叫除尘。室内外,房后,彻底大扫除,衣物家电,洗个新面貌,干干净净迎接春节。

门画——据《山海经》记载,李世民生病时,经常在梦中听到鬼哭神嚎的声音,以至于夜不能寐。这时,两位将军,秦和尉迟恭,自告奋勇地站在门的两边。结果,宫殿是安全的。李世民认为这两位将军太硬了,觉得很遗憾,于是他命令画家把他们威武的形象画在门上,这就是所谓的“门神”。东汉蔡邕《随想录》记载,汉代有“申屠”、“雷宇”的塑像贴在门上,宋代演变为木刻年画。后来人们争相效仿,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就是现在的年画。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代的《美图》。

春联是由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根据《淮南子》,桃字(即桃梗)是由桃木雕刻而成的。上面刻着毁灭幸福的咒语,年年都在变。五代以后的蜀国皇帝孟尝君,春节时突发奇想,让人把桃树切片。他在上面写了一副对联:“新年欢迎来到余庆,在长春庆祝节日”。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至于春联这个名字的正式诞生,是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大年三十就下了一道敕令:“官士之家拜年,须写春联一副。”从此春联开始普及,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烟花-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始于汉代。据南梁宗固《孟静时代的故事》记载:“正月初一...公鸡叫了起来,人们在法庭前燃放鞭炮,以驱除山妖身上的邪魔。”在古代,鞭炮是通过将竹子放入火中燃烧来燃放的。因为竹子里的空气受热膨胀,所以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来辟邪驱鬼,希望来年好运幸福。唐宋以后,火药制成的鞭炮应运而生。

拜年——据《明代陆容园杂记》记载,拜年的习俗最早于明代在京都实行。和官员打交道,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拜对方,而百姓拜的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在清代,春节时流行送“拜盒”,即把新年贺卡装在精致漂亮的装饰盒里送给亲朋好友,以示庄重。在今天的中国,“拜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亲爱的朋友和同事互相拜访,互致问候。

在古代,文人墨客之间流行互相拜年。拜年钻就是今天的贺年卡,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来。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还没有纸,所以伐竹木为刺,书名命名为《明刺》。后来,人们用红羊毛在织锦上绣上“名片”的字样。东汉以后,木材被纸代替,称为“名纸”。六朝时简称“明”,唐代称“门形”。宋代又称为“手刺”、“门刺”。明清时称为“寸楚”、“红单”。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叫端午,端午的意思和吴楚的一样,就像第五天。端午的“五”字也是和“午”连在一起的。按照地支的顺序,五月是“午”月。因为正午是“太阳”,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和日都是五,所以称五也是称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玉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迪拉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的众多别称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习俗起源的分歧。事情就是这样。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至少有四五种说法,如:纪念屈原;吴越的民族图腾祭祀理论;从三代夏至日节;邪月邪日驱离,等等。迄今为止,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有影响的观点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把赛龙舟和吃粽子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传说屈原跳河后,当地百姓伤他而死,于是驾船去救他,因有飙车的习俗;他还说,人们经常把食物放入水中祭祀屈原,但大多数食物都被龙吃掉了。后来由于屈原的建议,他们用楝树叶包大米,用彩色的丝绸包裹,后来做成粽子的样子。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在门上放艾绒或菖蒲驱邪,扎长命缕,喝雄黄酒或消毒,赛龙舟。粽子又叫“娇树”、“粽子”。前者因其棱角分明的外形和里面的糯米而得名,而后者很可能是用一个竹筒将米饭煮熟。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期已经很流行了。这种食物是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夏季至日时吃的。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物。唐宋时期,粽子非常有名,市场上经常有卖。现在,我们仍然要在端午节吃一些粽子。粽子有很多花样,有南北之别,也有东西之别。在南方,红枣、花生、腊肉常混在糯米里,常见到其他食物,但要品尝宗野的清香;在北方,枣子和果脯经常被用作粽子的馅。小粽子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过去端午节有躲下午的习俗。这个习俗起源于一种信仰,认为五月是一个“邪恶的月份”,瘟疫和疮疡会蔓延。初五那天是不吉利的一天,所以父母每天带着一岁以下的孩子去外婆家避祸,所以叫下午躲。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繁盛,没有医疗卫生设施的人容易得传染病,给人带来一种恐惧,从而产生了下午躲起来的习俗。现在这个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随着社会的变化已经消失了,但是像吃粽子和赛龙舟这样的习俗仍然流行。

端午节的习俗

在中国,人们隆重庆祝端午节,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它。常见的活动有: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其实“龙舟赛”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龙形独木舟和玩赛跑游戏是仪式中娱乐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娱乐的节目。后来,各地的人们除了纪念屈原,还赋予了赛龙舟不同的含义。江浙一带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本土出生的现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意义重大。夜龙船上,灯火装饰,穿梭往来,场面动人有趣。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举行“龙舟节”,庆祝插秧成功,并祝愿丰收。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燕弘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划龙舟有不同的传说。直到今天,在南方很多临江、湖海的地区,每年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龙舟赛。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台湾省开始举办龙舟赛。当时,台湾省的行政长官江在台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省每年五月五日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举行赛跑。此外,龙舟赛艇首次传入日本、越南和英国等周边国家。从65438年到0980年,龙舟赛被列入我国的全民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举办“屈原杯”龙舟赛。1991 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首届国际龙舟节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岳阳举行。赛前举行“龙头节”,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注入了新的现代因素。“龙头”被抬进曲子庙,运动员将龙头“涂红”(系红丝带)后,祭司宣读祭祀仪式,并“点亮”龙头(即点亮)。然后,所有参加龙舟节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龙头抬到古洛河边,赶去赛龙舟。60多万人参加了竞赛、博览会和晚会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从那以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龙舟比赛将会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粟米”、“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就成了广东酸水粽子。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加入了益智仁,煮出来的饺子称为“益智饺子”。据周人所写的《岳阳风土志》记载:“习惯用树叶把小米包起来,煮熟,煮透。五月五日到夏季至日,一个是粽子,一个是小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米饭混合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而且品种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了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蜜饯饺子”,也就是水果进饺子。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这时也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时尚的。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树叶变成了树叶。后来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又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的人们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多。从馅的角度来说,北方有很多小枣的北京枣子饺子;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佩戴香囊:孩子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其实是用来装饰内头的。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可爱。菖蒲:民间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眉心放菖蒲、艾条,挂在堂上。菖蒲、艾叶、刘桦、大蒜、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芬芳,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茎和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草入药,艾草有补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作用。艾叶加工成“艾绒”是艾灸治疗的重要药材。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中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滞、杀虫、杀菌的良药。可见古人插艾叶、菖蒲是有一定防病效果的。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扫院,挂艾叶,挂菖蒲,洒雄黄酒,饮雄黄酒,搅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有的习俗。

各地的中秋节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多种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些地方还形成了许多特殊的中秋节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之外,还有香港的舞龙、安徽的打桩塔、广州的中秋节、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的赏月、戴的、苗的跳月、董的偷月菜、高山族的抱舞。福建浦城,为了长寿,女人们在中秋节要过南浦桥。在建宁,中秋之夜挂灯笼是向月宫要孩子的吉兆。上杭县的人们庆祝中秋节,他们的大多数孩子在拜月时都会被邀请去看望他们的父母。龙岩人吃月饼时,父母会在中间挖出直径两三寸的圆饼给长辈吃,意思是不能把秘密告诉晚辈。这种习俗源于传说月饼含有反元杀的信息。在金门过中秋节之前,拜月应该去祭拜上帝。广东——潮汕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给女人和小孩吃,有句俗话叫“男不满月,女不祭灶”。晚上,明月升起时,妇女们在院子里和阳台上立起一个箱子祈祷。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摆满了上好的水果和糕点作为祭品。当地还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潮汕有句俗话:“河对嘴,芋头吃。”八月,是芋头的收获季节,农民习惯用芋头祭祖。这当然和农耕有关,但民间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南宋,建立元朝,残暴统治汉人。玛法保卫潮洲对抗元朝。城破之后,百姓被屠杀。后人为了不忘记胡人统治的苦难,就以芋头与“胡头”谐音,形似人头,以此祭奠祖先,代代相传,至今犹存。广州的中秋节——广州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叫“树上中秋”。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用竹条扎灯笼。灯笼有各种开头,有水果灯笼,也有鸟兽鱼虫,还可以做成字灯笼。晚上,灯里点上蜡烛,下面连上许多小灯,用绳子绑在竹竿上。然后在房子的高处插竹竿,比如平台、屋顶或者大树。夜晚,城市里的灯光如繁星,与天上的明月争辉,共庆中秋,也叫“竖中秋”。中秋期间江南的民俗也是五花八门。南京人中秋节爱吃月饼,一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应该是桂香的时候上市,肥而不腻,好吃。喝完之后一定要吃一小块糖芋头,浇上肉桂浆。美不言而喻。“桂江”,因屈原《楚辞》而得名?少思命”,“援北收,饮桂浆”。肉桂果肉是一种桂花,在中秋节前后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善于把诗词歌赋变成餐桌上的佳肴。南京人和家人一起赏月,叫“庆团圆”,团坐喝酒叫“满月”,赶集旅游叫“走月”。南京——明初,南京有月亮塔和月亮桥。清代狮子山下建月亮塔,都是供人赏月的,玩月亮桥的人最多。明月高挂时,人们一起去月亮塔玩月亮桥,以看玉兔为乐。”“戏月桥”位于秦淮河夫子庙,名妓马湘兰的府邸旁边。这天晚上,文人聚集在桥上吹笛子,唱歌,追忆牛渚把玩月亮,给月亮写诗,所以叫把玩月桥。明亡后渐衰,后人有诗曰:“风流南宋已尽,留西风长板桥,但记得坐玉人桥,月下教笛。“龙板桥,原月亮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进行了修缮,修复了一些明清时期的亭台楼阁,疏浚了河道。直到中秋节,你们可以一起享受玩月亮的乐趣。江苏省——巫溪县会在中秋之夜烧香。香桶四周有纱帛,画的是月宫里的风景。还有用线香织成的香烛,上面插着纸魁星和彩旗。上海人中秋宴配桂花蜂蜜酒。在江西省吉安县的中秋节晚上,每个村庄都用稻草烧瓦罐。瓦罐红了以后,把醋放进去。这个时候,整个村子都会飘着一股香味。忻城县中秋节期间,从8月11日晚上一直到8月17日都要挂草灯。在安徽省婺源县的中秋节,孩子们用砖块建造了一座空心宝塔。塔上挂着窗帘、匾额等装饰品,塔前摆着一张桌子,陈列着各种器皿,以供奉“塔神”。晚上,里里外外都点着灯和蜡烛。鸡西中秋节的孩子们玩中秋鞭炮。中秋炮是用稻草扎成辫子,浸湿后捡起来砸石头,发出巨响,有游龙的习俗。火龙是用草做成的龙,里面插着香。当你参观龙的时候,有锣鼓队,他们在被送到河边之前在村庄里巡回演出。四川省——中秋节期间,除了吃月饼,我们还要打鸭、杀鸭、吃芝麻饼和蜂蜜饼。在一些地方,橙色的灯笼也被点燃并挂在门口以示庆祝。还有小孩子在柚子上上香,沿街跳舞,叫做“舞动流星球”。嘉定县中秋祭土地神,表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观音会”。山东庆云县农民在8月15日祭祀土地谷神,称为“少年苗社”。诸城、临沂、即墨等地除了月亮还要祭奠祖先。冠县、莱阳、广饶、邮城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房客。即墨中秋节吃一种节日食品,叫做“麦箭”。山西省——六安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称月饼为团圆饼,中秋之夜守夜是习俗。河北万全县把中秋节称为“小元旦”,月光纸上有太阴邢俊和关帝夜读春秋的图画。河间县人认为中秋的雨是苦雨。如果中秋节下雨,当地人认为蔬菜一定很难吃。陕西省——西乡县中秋之夜,男人在悬崖上划船,女人安排好酒席。无论贫富,都要吃西瓜。中秋节有鼓手沿门吹鼓要钱。在洛川县,家长带领学生给老公带礼物,午餐比学校聚餐还多。中秋节晚上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流行。塔的高度从1-3米不等,多为碎瓦砌成。大塔也是用砖砌成,约占塔高的1/4,再用瓦片叠起来,顶部留一个塔口,供燃料输送。在中秋之夜,它会被点燃燃烧。燃料是木头、竹子、谷壳等。火旺的时候会浇上松香粉助威,非常壮观。还有烧佛塔的民间规定。谁把佛塔烧到满屋谁就赢了,在燃烧过程中失败或倒塌的人就输了。获胜者将由主持人颁发彩旗、奖金或奖品。据说烧塔也是元末汉人反抗残暴统治者和中秋起义的起源。”“占卜”是中秋节晚上一项有趣的活动。在咒语和仪式之后,降下来的神可以显现出来,包括桌子神、月亮女神、八仙和篮子神(谁是女神)。”“听香”是台湾省一个古老的中秋节习俗。女性在家中供奉的神灵前烧香祈祷,表示要预测什么(如感情、财富等。).在请示了他们出门后应该走的方向后,就烧香出门了。任何人在路上听到所有的对话和歌声,都可以预知他们问了什么,然后用杯子问上帝答案是否如此。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会问上帝是不是。未婚少女也有在中秋之夜偷别人花园里的蔬菜或洋葱的习俗。如果他们成功了,就意味着她会得到美好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