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你怎么看待供给侧?
2016即将到来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如何为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从今天开始,本版将推出聚焦结构性改革如何改的系列报道。
最近“供给侧”火了。
在时政报道中,“供给侧”成为高频热词。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微信朋友圈也在讨论“供给侧”。当朋友们从国外回来时,他们擦干了包和手表...赞完之后,大家都感叹国外扫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供给侧”没跟上。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它旨在提高潜在增长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供给侧?众所周知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方的三大需求;相应的供给侧则侧重于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说:“与重点刺激需求侧三驾马车刺激经济增长不同,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侧努力,倡导鼓励企业创新和结构升级,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以促进经济供给能力的提高,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需求侧管理更多的是解决短期问题。在短期经济波动的环境下,旨在使实际经济增长率尽可能接近即期潜在增长率。如果经济太冷,就会刺激需求。供给侧改革重在解决长期问题,从根本上推动潜在增长率。”潘说,一般认为,劳动力、资本、资源、结构变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影响潜在增长率的六大因素。其中,制度创新主要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改革。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改革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基本的,它不仅可以使要素的投入结构和增长更加合理,引导经济结构的优化,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力的增强,从而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比如更明确。促进家电销售,需求侧管理的思路是出台“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政策,鼓励人们多消费;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是减轻家电厂商的负担,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创新销售模式等。,满足甚至创造需求,刺激消费。因此,有专家将需求侧管理比作对症下药、见效快的“西药”;供给侧改革被比作一剂根治病根的“中药”。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潘说,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经济结构更加协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善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提高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从而促进更加稳定、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简政放权、减税、国企改革都可以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本质上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潘说:
为什么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
它反映了从关注短期经济增长到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变化。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当前中国经济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以当前中国经济为例,从需求端看,1-11期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双双下滑,出口同比继续下滑。需求不足的同时,需求外溢明显,海淘、海外代购蓬勃发展。另一方面,需求升级趋势明显,电信、文化、娱乐、养老消费快速增长,绿色、时尚、品质消费空间巨大。从供给侧看,中国既有低水平行业产能过剩,也有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的趋势,也缺乏创造新消费、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只有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工业与交通司副司长张泰表示,需求侧管理不可能解决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的障碍、大量过剩产能和经济结构性问题,更多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基础。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需求侧,更多的在供给侧。核心是体制机制。通过改革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是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迟福林说。
“从强调需求侧管理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经济工作思路从注重短期经济增长到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转变。”潘说:
供给侧改革如何运作?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微妙的工作,需要努力、耐心、信心和决心。
潘表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影响潜在增长率的诸多因素来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正在下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延迟退休,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成效。资源和资本的投入短期内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空间并不大——严重的产能过剩制约投资增长,资源和环境形成了长期的瓶颈约束。
在潘看来,提高供给能力有三个途径:一是继续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二是推动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逐步转移,转移过程中注意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第三是鼓励创新。“核心是制度创新,包括通过打破垄断、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重要行业的门槛来激活民间资本,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来激活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资金效率,通过金融改革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都是充分发挥市场在各方面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提高市场化效率的途径。”潘说:
从目前情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先解决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去杠杆等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化解产能过剩。“现在化解产能过剩,要从供给侧入手,促进产业升级,坚决淘汰僵尸企业。”潘说:此外,推进去产能,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并购,通过优势企业重新整合生产力,提高整个行业的供给效率。
二是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需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负和财务费用。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如何有效降低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
第三是房地产去库存。目前楼市库存比较大,一大原因是供需结构性错位。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是补短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三农”、生态问题、基础设施都是短板。只有补齐这些短板,才能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带来新机遇。
五是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推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便利性,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一定要有决心,不能急躁。所以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心态,要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去改革。”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