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麻木找颈椎,下肢麻木找腰椎,看似合理,其实也不尽然。
《黄帝内经灵枢解珍泄篇》中的“横络”和“节结”概念,为临床应用“经络学说”治疗痹证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横络”是指经络循行过程中的局部索、筋等病变;“解结”就是解除“横络”对经络、筋脉的阻碍和压力。“节结”作为“经络学说”对痹证的重要治疗方法,并不是指一招一式,而是指一切能够缓解“横络”压力的方法。善用药者,用药行气活血,解郁通络,除旧;善用手法者,应舒筋活络,活血通络;善用针者,“取其病,仍拔其刺,仍雪其垢,仍解其结,仍被合”(《灵枢九针十二缘起》原文);其实在大理,西医的各种微创或者开放手术方法不就是“解结”的方法吗?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什么是“横络”?疼痛性结节、条索状肿块、粘连挛缩瘢痕、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内增厚钙化变性组织,以及肥大的关节囊、关节内组织粘连带、关节内血肿机化组织、脱落软骨等。,都属于“横络”的概念范畴。其中,最典型、最符合“横络”概念的是“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组织压迫周围神经,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电生理改变。骨纤维管、无弹性肌纤维缘、腱弓等神经通道是临床最常见的压迫部位,神经压迫遍布全身,笔者在之前的博文中有描述。简单列举: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枕小神经卡压综合征、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肋间神经卡压综合征、四边孔综合征、旋前圆肌卡压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桡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返支卡压综合征、脊神经后卡压综合征、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等等。
上面提到的神经卡压综合征,看似是一个全面的列表,但实际上只是“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一个单一的卡,或者是一个卡的神经,或者是某个神经的某一部分被压迫。在实际临床中,对神经卡压的观察发现了大量的“双卡”甚至“多卡”。
临床上发现,当近端神经受到轻微压迫时,往往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远端神经再次受到压迫时,就会出现疼痛、过敏等症状。当每一种压迫都不足以产生任何症状,而它们加起来,就可能出现症状。神经受压后会发生以下病理变化:(1)损伤神经直接受压;(2)压迫神经中的微血管,导致神经的缺血性损伤;(3)破坏轴突浆的双向运输;(4)神经束外膜增生,形成永久性瘢痕,成为继发性压迫因素。
以上临床观察和研究提示,当患者出现明显的躯体和肢体疼痛症状,尤其是上下肢疼痛时,需要注意“双证”或“多证”综合征的问题。如果只治疗双证中的一个穴位,其临床疗效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要治疗这种沿神经多处压迫的疾病,必须仔细检查身体,找出沿相应神经是否有压迫点,然后“解开心结”,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合临床实践,列举了几个临床病例。
徐某珍,女,64岁,2021.4.14因“颈腰痛5年,左上下肢麻木加重半年”入院。患者入院时反映颈部及腰骶部酸痛不适,并伴有左侧上下肢麻木痛。上肢麻木痛范围从肘关节、前臂掌部到左手手指,左下肢麻木痛在左腿前外侧更严重。入院后颈腰椎MRI检查显示颈腰椎间盘多节段突出,椎管狭窄。结合临床检查中相应椎体周围压痛,诊断为“颈腰椎综合征”。先是全颈针刀松解,术后针灸中药。左上肢麻木症状逐渐消失,但左上肢疼痛、左下肢麻木症状无改善。
2021.4.20查房,再次仔细查体,发现患者左前圆肌起点处及腹部有明显压痛,左腓骨头前下方也可摸到明显的阳性压痛点。考虑到患者除了椎体周边有软组织压迫外,还有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上的左前圆肌和左趾长伸肌的压迫。术后通过针刀松解阳性穴位及雷火灸局部治疗,上述症状迅速缓解消除。
上肢麻木找颈椎,下肢麻木找腰椎,看似合理,其实也不尽然。以上病例是典型的神经多卡斯综合征病例。如果只注重颈椎和腰椎的治疗,恐怕很难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我在骨痛科工作时,经常会遇到等离子射频或椎间孔镜手术后上下肢麻木得不到很好缓解的患者。经过仔细的身体检查,我经常会在四肢的神经循环部位发现一个或多个神经压迫点。针刀放开后,肢体麻木的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其实这是一种神经多卡的现象。手术虽然解决了椎管内的压迫,但椎管外甚至肢体处的压迫并没有解决,临床症状很难完全消除。我曾经治疗过一个90岁的老太太,做了两次椎间盘手术,但是下肢麻木的症状依然存在。在陆续解除了周围软组织的压迫点后,老太太麻木的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她入院时需要轮椅,出院时可以拄着拐杖行走。
神经多卡现象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并未引起同行的足够重视。比如腕横韧带压迫了正中神经,但暂时没有临床症状。一旦出现颈椎病或胸廓出口综合征,就会出现典型的腕管综合征。
另一个例子是棘手的网球肘。在很多情况下,除了桡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在肱骨外上髁的小支被压迫外,还有臂丛神经的压迫(如颈椎间盘、斜角肌等。).如果不松解上段,顽固性网球肘很难治愈。一旦放开上段,网球肘就会缓解。如果多处压缩,需要多处释放才能得到根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