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中药的传统方法

中药治疗的传统提取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改性明胶法、回流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升华法。其中,水煎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溶剂萃取是最广泛使用的方法。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溶解特性,通过选择所需成分溶解度高、其它成分溶解度低的溶剂,将所需活性成分从中草药组织中溶解出来的提取方法。

常见的提取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

1)水:水是强极性溶剂。中草药中的亲水性成分,如无机盐、糖类、小分子多糖、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苷类等,可被水溶解。为了增加某些成分的溶解度,经常使用酸水和碱水作为提取溶剂。酸水提取可使生物碱和酸形成盐并溶解,碱水提取可溶解有机酸、黄酮类、蒽醌类、内酯类、香豆素类和酚类。但是用水提取糖苷容易水解,容易发霉变质。一些含有果胶和粘液的中草药水提液往往很难过滤。用沸水提取时,中药材中的淀粉会糊化,增加了过滤的难度。因此,含有大量淀粉的中药材不宜磨成细粉后再放入水中煮沸。中药汤剂,多为中药饮片,可增加中药成分的溶解度,也可能与其他成分发生“助溶”现象,使一些溶解度低、亲脂性强的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而大部分亲脂性成分在沸水中的溶解度并不大,即使有增溶作用,也不容易完全提取出来。如果大量用水煎煮,会增加蒸发浓缩的难度,大量杂质溶出,给进一步分离纯化带来麻烦。中草药的水提取液中含有皂甙和粘液成分,减压浓缩时也会产生大量泡沫,难以浓缩。通常可以在蒸馏器上安装汽液分离溅球来克服这一问题,工业上常用膜浓缩装置。

2)亲水性有机溶剂:一般来说,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酒精)、甲醇(木材提取物)、丙酮等。乙醇是最常用的。乙醇溶解性好,对中草药细胞渗透能力强。除蛋白质、粘液、果胶、淀粉和部分多糖外,大部分亲水性成分都能溶于乙醇。不溶于水的亲脂性成分在乙醇中有更大的溶解度。也可以根据提取物质的性质,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提取。用乙醇提取需要的水量少,提取时间短,溶解的水溶性杂质少。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虽然易燃,但毒性低,价格低廉,来源方便。可以用一定的设备回收再利用,乙醇提取液不易发霉变质。由于这些原因,乙醇提取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甲醇的性质与乙醇相似,沸点较低(64℃),但有毒性,使用时要注意。

3)亲脂性有机溶剂:一般来说,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二氯乙烷等。这些溶剂选择性强,亲水性杂质不能或不易被萃取。但这些溶剂易挥发,易燃(氯仿除外),一般有毒,价格昂贵,对设备要求较高,渗透植物组织的能力较弱,反复提取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如果药材中含有大量水分,用这类溶剂很难浸出其有效成分。因此,在提取大量中药材时,直接应用这类溶剂有一定的局限性。固体物质加热后直接变成蒸气,冷却后凝固成原来的固体物质,称为升华法,操作原理(如提取丹皮酚)与蒸馏法类似。

中药提取方法的缺点:

有效成分,特别是水不溶性成分的损失;在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可能会与有效成分相互作用,使其失去原有的效用;无效成分不能最大限度去除,浓缩率不够高;提取物中除有效成分外,往往还有许多杂质和少量脂溶性成分,不利于精制;高温操作会造成热敏性有效成分的大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