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喝中药不苦?喝中药要注意什么?

我们平时喝药,吃西药丸子,那么一小颗有点苦,咽不下去,所以中药不能再喝了,就连一大碗苦水也不能用鼻子咽下去。所以想办法让喝中药不那么苦。那么如何喝中药不苦呢?喝中药有什么注意事项?让我们看一看。

1,如何喝中药不苦

1,“黄金时间”用药

研究发现,人体在一天24小时内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是在早上8-10点和下午2-3点,这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药物的苦味不易对身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饭后服药半小时以上,不仅可以防止恶心反胃,还可以减轻药物的苦味。如无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时间服药。

2.让它冷却后再喝。

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味觉神经纤维大部分分布在舌面。当汤剂温度接近舌头温度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五味最敏感。这时候喝汤剂味道最苦。因此,将中药汤剂的温度控制在15-36℃,既能防止烫口,又能减少苦味。

3.加快用药速度。

实践证明。重要的汤药在嘴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你会觉得越苦。所以中药最好一口气喝下去,这是减少苦味的最好方法。

4.多喝温水。

服用中药汤剂后,如果能马上喝点温开水,可以减少药液在口中的残留,一定程度上减少药液的苦味。

5.正确添加“调料”

大多数人习惯在中药煎剂里放一些糖(尤其是给孩子吃药的时候),让它在服用的时候口感更好。其实,随意加糖去除苦味是不可取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糖也是一味药。此外,加糖也会影响某些药物有效成分的显影和吸收。比如红糖中含有铁、钙等成分,容易与中药的某些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很多退热中药加糖可能会削弱其清热作用。

治疗咳嗽的中药不宜加糖,因为有些治疗咳嗽的中药主要作用是祛痰,糖会增加痰液分泌,影响药物疗效。在没有明确禁忌的情况下,煎药时可以适当加些大枣,或者煎好后调些蜂蜜,也可以缓解药物的苦味。

2.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1.有些中药含有毒性成分,如附子中的乌头碱,小剂量就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均可引起中毒。

2.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使用也会引起中毒。例如,过量使用肉桂会引起血尿。

3.辨证用药不当,如给肝阳上亢的患者服用细辛、肉桂,相当于火上浇油。

4.中药品种不当。比如槲寄生是无毒的,但是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槲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

5.有些药材未经加工或加工不当。比如炮制的半夏没有毒性,生半夏有毒。

7.误服中药是非常危险的。如果用香加皮作五加皮,会出现洋地黄样中毒。

8、被污染或变质的中药。

9.用药不当,如中药注射剂用于肌肉注射被用于静脉注射。

10,用药时间过长,如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

3.吃中药的四大禁忌

1,萝卜

专家提醒,无论服用中药还是西药,服药期间都要尽量避免吃萝卜,否则药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很多人之所以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转,也和饮食不当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吃中药的时候,不能吃萝卜,除了一些理气化痰的药物。这期间不能吃萝卜的原因是萝卜有消食破气的作用,尤其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中药时。

研究证实,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滋补作用,所以达不到食疗滋补的效果。所以经常有吃中药习惯的人要注意了,一定要远离萝卜。

2、冷

吃中药期间尽量避免各种生冷食物。中医指出生冷食物性寒,吃后非常难消化。而且生冷食物吃后也会刺激胃肠道。这种情况下,如果马上服用中药,会严重刺激胃肠道,从而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因此,在服用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等治疗“寒证”的中药时,要特别注意忌食生冷食物。

此外,还有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即使不吃健脾暖胃的中药,日常生活中也不能吃生冷食物,否则病情会更严重。

3.香的

各种辛辣食物对于正在服用中药的人来说也是禁忌,否则不仅会削弱药性,甚至会与中药发生反应,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中医指出,热性辛辣食物性温,耗气火,所以在服用清热解毒、滋阴生津、凉血养阴等中药时应尽量避免这类食物,或者在治疗痈、溃疡期间应尽量避免吃辛辣食物。

比如洋葱、大蒜、辣椒、羊肉、狗肉等。,这些食物如果在服用中药期间食用,会抵消中药的作用,有的还会促进炎症,引起出血症状。

4、油腻

吃中药期间也要避免各种油腻的食物。中医指出油腻食物黏腻,也有助于生津化痰和润肠理气。食用后会混入药物,阻碍胃肠道对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少吃这类食物。

这些都是服用中药期间不能吃的食物,否则很可能会降低药性,影响人体健康。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中药期间也要避免服用西药,以免药性冲突。

4.用中药熬制

一、煎药容器宜用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切忌用铁器。

二、中药要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再煎。一般浸泡药面后煎煮用水量为1-3cm。大剂量、泡沫疏松、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药物为30分钟。解表药、解热药、芳香药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将滋补品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熬制时将配料搅拌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两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稍短。

四、煎服量:小儿每剂50-100 ml。成人150-200ml每剂。

五、特殊药物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一起煎服。

2.「后药」:当一般的药快要熬到预定的量时,放入同样的汤药中5分钟。

3.“溶药”:将其他药物煎至预定剂量,用小火煎药汁,不断搅拌使其溶解。

4.“服药”:煎汁或开水中服药。

5、其他特殊药物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