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中的几个问题

2002年6月5438-10月,国家八部委制定了《2002-2010中药现代化规划纲要》,战略规划了推进中药现代化的步骤,构建了国家中药创新体系,要求建立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标准化实验室,开展“新药临床前药效学关键技术与平台研究”。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的建设,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有利于促进中医药研发向规范化、合理化、高科技方向发展。同时需要多学科合作,大力加强中药药理基础研究,努力在分子水平上深入探索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无疑给中医药学领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中医药学发展迅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由于中药药理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平衡,如中药的复方药理、治疗药理、药性、配伍、归经等,还存在很多问题。

中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法以证为本,方以法为源。中医理论中的“证”是对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机的概括,是机体在内环境因素和外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种反应状态,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证”也是药理实验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中药药理研究中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法就是创造各种与临床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利用这种病理生理模型来研究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理作用。但很难复制出符合中医临床“证”的动物模型,尤其是复合证或以一证为主兼其他证的动物模型。如中医认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脉不通而引起的“胸痹心痛”。长期以来,研究人员用狗做急性心肌缺血实验,忽略了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伴随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过程,最终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因此,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建立更符合临床疾病的特点,也能满足中医强调的胸痹心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