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熬成糊状后的效果和煎汤一样吗?
煎1汤
现代研究表明,中药的煎煮过程是药物中有效成分溶出和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所以,在煎服中药的时候,有很多必须注意的问题。
1.1煎药机的选择
中药煎药最好选择砂锅。砂锅是用特殊的土高温制成的,所以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由于砂锅较厚,导热均匀,药物在锅内受热均匀,煎药质量高。但是砂锅比较粗糙,煮的时候容易“串味”。所以煮的时候要用釉面砂锅。另外,可以用不锈钢或搪瓷锅代替砂锅。需要注意的是,铜、铁、铝锅的煎剂不能用。它们化学性质不稳定,耐酸碱,易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从而影响疗效。
1.2煮沸时加入的水量。
1.3煎煮温度
中药煎药很讲究温度,所谓“温度”就是煎药时的温度。中医常用文火和猛火来表示。所谓慢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慢,水分蒸发慢,可以用“鱼眼沸腾”来形容,此时的温度为97~98℃。猛火就是大火,温度上升很快,书页沸腾,水分蒸发很快。此时温度为100℃。中药煮沸前先用武火煎,煮沸后再用文火慢煮,保持微沸状态,减缓水分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此外,解表药、清热药要用武火煎服,以免有效成分挥发,失去药效。滋补药和调理药要用文火长期煎,煎出的药液浓度高,药效持久。
1.4煎煮次数和时间
在煎煮中药的过程中,药物的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药物组织内的水中,然后扩散到药材外的溶液中,直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有效成分不再溶解。此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建立药渣与水的浓度差后,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所以中药一般需要煎两次才能充分溶解有效成分。廖阳平[2]认为药材煎煮一次,有效成分损失率高达55.3%,煎煮两次,损失率为17%。可见,煎煮两次,汤剂有效成分可达原药材的80~90%。因此,分两次煎可保证汤剂的质量,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药材的疗效。根据煎煮时间、能耗与煎煮率的比例关系,第一次煎煮后25-30min,第二次煎煮后15min较为合理。
1.5特殊药物治疗
1.5.1先煎药。
有些质地较硬的中药材,如矿物质、贝类、甲壳等,要先炒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如生石决明、生石膏、生磁石、生紫应时、生牡蛎、生瓦楞子、龟甲、鳖甲、鹿角霜、水牛角丝等。,一般都是砸碎炸15~20min。
;有些含有毒、刺激性成分的药物也要先煎后用,以确保用药安全,如:附子、附子、草乌等。,一般煎煮30分钟以上;有些含生物碱的药物,如铁皮石斛,只有先煎出生物碱水解物才能起作用。
1.5.2后给药。
一些气味芳香、挥发油含量较高的中药宜后服,以免气味散失,如薄荷、鲜薄荷、广藿香、鲜广藿香、飞机草、鲜佩兰、砂仁、豆蔻等。一般在中药煎煮前5~10min放入;有些药物所含的成分要加热分解,煎药时也要注意底部。比如钩藤中的钩藤碱是降血压的有效成分,煎煮20分钟以上容易被破坏。
1.5.3包姚健
一般花粉、细粉类中药疏水性强,浮于水面,要用纱布包裹,与其他药物同煎,如松花粉、六一散、代葛粉等。有些小籽中药比较粘,容易糊,必须用纱布包好,和其他药物一起炒,比如葶苈子、车前子。还有一些带绒毛的中药。为了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中刺激喉咙引起咳嗽,也要炒一下,比如旋覆花。
1.5.4融药
一些胶质或糖类中药,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蜂蜜、麦芽糖等。,应先用适量开水溶解,然后冲入汤中或融化在汤中服用。如果用组药煎服,不仅会增加汤剂的黏稠度,还会影响其他成分的扩散,还会结焦。
1.5.5分煎。
一些贵重的药物需要单独熬制,在汤中服用,如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将煎好的药物放入合适的药罐中,加入适量的水,分两次或三次煎出;1-2小时,药液过滤后与汤剂合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