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详细资料大全

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采集、加工、配制的,解释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具有康复保健功能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以及一些化学和生物制品。因为大部分中药都是植物药,所以有“万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中文名:中药英文名:Chinese materia分类:中药术语的概念,中药的来源和道地药材,中药的采集,中药的炮制,药性理论,中药的配伍,中药的使用禁忌,中药的剂量和用法,中药的命名。该概念是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来指导采集、加工和制备,解释作用机理和指导药物的临床应用。中药的起源,道地药材的运销和生产,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因此,自古以来,医家就非常重视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也称正宗药材,是优质纯药材的专用名词,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加工精美、疗效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药材。比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古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中药的采收时间和方法与保证药品质量密切相关。由于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药用部位中的有效成分和有害成分是不同的,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往往差别很大,因此药材的采集必须在合适的时间进行。中药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之前,根据医疗、制剂和配制品的需要进行加工的过程。常用的加工方法有腌制、水加工、火加工、水火加工等。炮制的目的是提纯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成块,方便准备;干燥药材有利于储存;味道和气味正确,服用方便;减少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适用范围。将药物导入经络便于定向用药。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疾病,是因为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前人称之为药物的偏向性,将与药物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质统称为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在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是对药物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研究药性形成机制和应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盛衰、归经、毒性、配伍、禁忌等。四种不同的药性,1和寒、热、凉四气,称为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解释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它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有关。2.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甜、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所以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的产生首先是由味觉即人的感觉器官来识别的,这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3,沉浮,沉浮,沉浮是药物对人体的不同趋势。相对于疾病的趋势。影响药物盛衰的因素与四味、药物质量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炮制、配伍的影响。4.归经是指药物对身体某一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即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力,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归经表明了药物治疗的应用范围,也就是说,它明确了疗效,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与物理因素密切相关,即脏腑经络的生理特点、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药物本身的特点。5.毒性在古代,毒药常被视为所有药物的总称。药物毒性的含义是广泛的,毒性是药物的偏爱性,毒性被认为是药物副作用大小的标志。在现代,一般认为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和损害。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以及致癌、致突变、致畸、成瘾等特殊毒性。中药的副作用不同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服用普通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较轻,对身体伤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中药配伍是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性,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进行组合,称为配伍。徐翔和石翔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互畏互杀可以减少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是一种配伍使用强毒副作用药物的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和中毒的抢救。恶是因为药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了其中一种的药效;反之,则是药物相互作用,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副作用,故联合用药是大忌。中药禁忌症主要有配伍禁忌症、证候禁忌症、妊娠禁忌症、饮食禁忌症。1,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故应避免合用。2.证候禁忌症。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特长,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临床用药存在一些禁忌症,称为“证候禁忌症”。如麻黄味辛,有发汗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之功,故仅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气喘咳嗽,但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肾两虚哮喘等禁用。3.妊娠期用药禁忌症是指妇女妊娠期用药禁忌症。有些药物有损伤胎儿、引起流产的副作用,应作为妊娠禁忌症。根据药物对胎儿的损害程度,一般可分为慎用和禁用两类。所有禁用药物一定不能用,慎用药物可根据病情需要使用。4.服药的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也称为食物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禁忌。一般应避免生冷、油腻、腥* * *的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不同。中药的剂量和用法1。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的量。主要标明成人每天每种药的用量。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范围较大,用量没有化学药品那么严格,但剂量是否合适也是直接影响疗效和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剂量太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耽误病情;如果用量过大,会伤及正气,还会造成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用法主要指煎服和不同剂型的服用方法。(1)煎煮法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剂型之一。汤剂的配制对煎炸器具、水、火、烹调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砂锅、缸是最好的煎药器具,其次是搪瓷锅,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汤剂分文火和猛火两种。煎煮的持续时间和时间取决于潜在物质的性质。有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有特殊的煎药方法,在方剂中有注明,如先煎后煎、包煎、溶解、浸泡、水服、汤代水煎等。(2)服药时间:一般汤剂每日1剂,煎两次,分别服用,间隔4?大约六个小时。吃药煎服的方法一般要温服。颗粒较小的药丸可以直接用温水服用;蜜丸大的可以小块吞服;如果水丸比较硬,可以用开水溶解后服用。粉、散可与蜂蜜混合服用,或吞服于人用胶囊,避免直接吞服。药膏要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吞入口中,以免粘在喉咙引起呕吐。颗粒宜开水冲服;糖浆可以直接吞咽。此外,还有鼻腔给药。中医的名字是1。因疗效突出而得名。如益母草擅长活血调经,主要用于治疗妇女血瘀闭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是妇科月经必不可少的药物。防风功能可祛风止风,防风邪,治风病。2.以药用部位命名的中药材来源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植物和动物的药用部位不同,以药用部位命名是中医常用的命名方法之一。在植物药中,芦根和白茅根入药;苦楝的根皮和桑树根的白皮入药。桑叶、大青叶、紫苏叶入药。3.我是以出生地命名的。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水、土壤、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差异很大。因此,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特点,所以从古至今,医学家都非常重视“道地药材”。比如川产的黄连、黄柏、续断比较好,所以叫川黄连、川黄柏、续断。橘皮以广东新会的为佳,故称新会皮、广陈皮。云苓为云南之极品,故名云岭;4.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态以其形态命名,往往有其特殊之处,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人们往往以其形态特征来命名。如大肚皮,即因长得像大肚而得名;乌头,因其形似乌鸦头的块根而得名;人参形似人形,成就斐然。5.因气味而命名有些中药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这就成了药物命名的依据。如麝香,因其长程香味而得名;丁香、茴香、安息香、檀香等香料因其特殊的香味而以“香”字命名;败酱草、蒲桃、悬铃木、坟茔背等。因其特殊的气味而得名。鱼腥草因其强烈的鱼腥味而得名。6、以味命名每味中药都有一定的味道,有些药物以其独特的味道命名。比如五味子,因其皮酸甜,核辛,果全味咸,五味俱全而得名。甘草因味甘而得名;细辛因味辛而得名;苦参因味苦而得名;酸枣仁因味酸而得名。7.以颜色命名很多中药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颜色,所以药物的颜色就成了命名的依据。黄色中药包括黄芩、黄连、黄柏、黄芪、大黄等。黑色中药有玄参、乌梢蛇、墨旱莲等。白色中药包括白芷、银杏、明矾、洋葱、薤白等。8.以输入国名称命名或音译部分进口药材以输入国或地区名称命名。比如安息香、安息香,就是以安息香、安息香这两个古老的国家命名的。有些药名标有“番”、“胡”、“Xi”等字样,以示最初并非国产,如番泻叶、木鳖子、胡椒、火麻仁、藏红花、西洋参等。有些国外的药物,因为没有合适的药名,就用音译来命名,比如胡力乐、曼陀罗。9、以生长季节命名,如半夏在半夏(农历五月)采收,故名半夏;夏枯草、夏天无等。夏季至日过后,它们都会枯萎,所以它们被称为夏季。10.单词是以人名命名的。有些中药的名字很传奇。这些药物大多以其发现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名字命名。如君子,相传是盘州郭志军治疗儿科疾病的常用药;刘是南朝武帝的谥号。据说这种药是刘裕发现的。杜仲的一种药物。据说有一个人叫杜仲。古代因服此药而得道,后人以杜仲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