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的酿造方法很简单。
药酒怎么酿?
药酒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如冷浸、热浸、煎膏兑酒、淬酒、酿酒等。,而冷浸法是家庭准备中最简单的。将按处方配制的药材的洁净饮片或粗粉,放入有塞的陶瓷缸或玻璃器皿中,加入适量的酒(一般为低度白酒或黄酒),根据药材的吸水性,按1.5 ~ 1:10的比例配制,密封浸泡,每天或隔日振荡1次,1。为了矫正口味,可以加入适量的冰糖或白糖。残渣可用酒浸泡1 2次。一般饭前温服为宜,每次按量饮用。如果不好喝,可以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也可以用水冲调后服用。药理研究表明,酒精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循环和消化系统有明显的影响。少量或适量饮用对人体有益。与中药(药酒)一起饮用,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促进人体健康。
独特的酿酒技术和设备,淳朴的酿酒习俗和仪式,琳琅满目的酿酒器皿,各种花哨的酒词和酒令,以及许多与酒有关的精彩传说,都无疑表明酿酒历史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1,冷浸法:
将药物适当切碎或粉碎,放入瓦罐或其他合适的容器中,按处方加入适量白酒(或黄酒),密封浸泡(常搅拌或摇动)一定时间,取上清液,压榨药渣,将压榨液与上清液合并,静置过滤。
2、热浸法:
将药物剁碎(或捣碎)成粗粉,放入合适的容器中,按处方加入适量白酒,封闭容器,加水加热至沸腾,取出,继续浸泡规定时间,取上清液,压出残渣,合并,静置,沉淀,过滤。或者将适量的白酒注入合适的容器中,将碾碎的药物用纱布包好,放入酒中,密封容器,然后放入一定温度的水浴中浸泡,取液同上。
3.酿造方法:
即直接将药物加入大米、高粱、酒曲中蒸煮发酵,制成酒。
浸泡药酒的注意事项
1.只有花类中药和液体中药不经加工使用,其他全部粉碎成粒径2-3mm的粗粉。
2.药材放入坛子后,一定要搅拌均匀,让药材先泡透,再盖好泡透。这一点很重要,否则粉末浮在基酒表面,不利于提取其有效成分。
3、坛子只需要盖上盖子,盖紧就可以,不用密封。这是因为采用浸泡方式,方便随时开盖搅拌,促进有效成分溶出。盖子要及时盖紧,酒的挥发损失会很小。
4.如果用阿胶去除浸出的鞣质,可以在坛子里加入中药材和基酒,然后加入阿胶的水溶液,这样一旦鞣质溶出,可以立即被阿胶沉淀,然后去除。
5.夏天,罐子应该放在阴凉处。高温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但过高的温度会增加酒精的挥发损失。
6.浸泡时间:一般质量松散的中药材浸泡5-7天。地黄、何首乌、黄精等重性中药材要浸泡7-10天。贵重坚硬的药材要泡2-3个月。贵重药材也可以反复浸泡。
7.滤渣可以用滤网过滤,也可以用中药店卖的过滤袋或双层纱布袋过滤。
8.如果药酒浑浊,可用蛋清加热凝固去除酒中的中药颗粒,也可去除鞣质。此外,可根据需要添加营养素和调味剂。
9.加入蛋清去除中药颗粒时,操作要安全,加热温度不要超过70摄氏度。乙醇的沸点是78摄氏度,不要加热到沸腾。时间越短越好,以免造成大量乙醇挥发损失。
对药酒知之甚少
中国人对酒的研究和应用可谓圆满成功。自酒出现以来,这杯里的东西就被我们的祖先演绎成无数精彩的故事。于是有了醉卧虎的壮举,有了鲁醉打山门的豪气,有了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的千古笑话...
从酿酒、饮酒到品酒、论酒,酒已经渗透到人类的方方面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酒文化。酒和药有不解之缘。传统的“药”字出自“酉”,酉的也是酒。这大概是因为先民偶然食用了发酵的瓜汁,发现它可以治疗虚寒、腹痛等一些疾病,从而使酒与最初的医疗活动产生了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有一篇《汤药论》,专门论述用药方式。所谓“汤”就是今天的汤剂,“醪”就是药酒。显然,在战国时期,人们对药酒的医疗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
现代药酒多采用50-60%的白酒。其依据是,由于酒精浓度过低,不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浓度过高,有时会吸收中药材中的少量水分,使药材变硬,有效成分难以溶出。对于不善饮酒的人,或因病不能饮酒的人,也可用低度白酒、黄酒、米酒或果酒,但要适当延长浸提时间或适当增加回流次数,以保证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在制作药酒时,中草药通常浸泡在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溶于酒中,此时可过滤去渣后饮用。
各种药酒疗效不同。
枸杞酒能降血压、补肾壮阳;人参酒能祛寒、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免疫力;鹿茸酒能滋阴补血;灵芝酒可以延年益寿;何首乌酒可以养发。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酒里常加入蛇、蝎子、蚂蚁等动物药,以促进血液循环,祛风除湿。《黄帝内经》记载“四十余岁,殷琦半。”因为大部分药酒都有滋阴壮阳的作用,所以比较适合中老年人喝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