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海有什么好玩好吃的?

名胜古迹

西宁东关清真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具有中国古典宫殿的建筑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塔尔寺,位于西宁市西南湟中县鲁沙尔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彼此相连,有许多白色的宝塔。它是中国六大著名喇嘛庙之一。曲潭寺,位于乐都县城东南25公里,建于明代。回廊的墙壁上大约有400平方米的壁画,堪称一绝。青海湖距西宁约120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此外,还有梦达山、柴达木、马场垣遗址和西海县古城遗址。

手撕羊肉

吃肉时,要么用手抓、撕、吃,要么用藏刀切,故名。一般是就地宰杀,剥皮入锅,煮熟捞出即可食用。肉红白相间,肥而不腻,油而脆,嫩而软,非常好吃。一般去找收藏者,主人先把羊尾巴给客人,其他人才能抢。还有“女婿吃羊脖子”的习俗。

烤羊肉

做法:将羊肉切成小块,串在铁串上,放在特制的长方形烤箱里烤。然后在羊肉上放酱油、盐、姜粉、麻辣面、花椒粉等调料,转铁串。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哈吉斯

指将熟牛羊的头、心、肝、肺、肠、胃、蹄等切片,舀起原汤,加入调料。杂碎软嫩烂脆,汤香四溢。青海最有名的“杂碎”是离市区25里的大同后子河杂碎博物馆。

红烧羊肉

高原是必须的。吃羊肉一般都有渐近线,春秋时期才能尝到。做法:将出生15天左右的羔羊宰杀去皮,洗净切成3 ~ 6厘米的方块,放入油锅中煸炒,加入面糊、麻辣面、姜粉、花椒粉、精盐等。皮变黄时,反复翻炒至肉变红,加入适量冷水,封锅慢炖,将肉晾至烂烂。其肉嫩、辣、脆、爽,色深红,香软。

酸乳

这里说的酸奶,不是我们经常喝的那家工厂做的,是当地回族人自己做的。放在小碗里,盖上小玻璃,然后由回民自己在街上卖。这个自制的酸奶味道绝对正宗,口感绝对比其他品牌的酸奶好。

紫山

荀子是一种油炸面食。青海回族和撒拉族在庆祝传统的宰牲节、宰牲节、圣日以及婚丧嫁娶时,将痱子作为招待客人的主要面食。痱子是以面粉为原料,加入少许盐和调料,搓成细条,放入油中炸成线圈状而成。

炒面

将肉丁或肉片、蔬菜(如辣椒、竹笋和甜瓜)或粉丝和黑木耳放入炒锅中,同时将面团放入锅中。面片煮开后,用漏勺将面片取出,放入炒好的蔬菜中翻炒,翻炒一会儿,再出锅食用。

焖面

首先,将肉、豆腐和新鲜蔬菜等切片;将红辣椒片放入锅中煸炒,放入羊肉汤,加盐、味精、酱油、姜末、胡椒粉调味,再放入黄花、木耳烧开,略勾芡汁,撒上蒜丝备用。然后将面团块煮熟,用漏勺舀在碗里,和煮熟的红烧菜一起食用。

狗尿

也叫狗粮油饼。一种受欢迎的当地面食。绿油煎薄煎饼。只有一点酵母的“半死面”和没有酵母的“死面”两种。把小麦粉揉好,香港开,撒上香豆粉,淋上少许绿油,卷成卷。然后顺着面卷的方向探查成螺旋状,切成小块,一个个压平。在热馒头锅里倒半两左右的绿油,把饼放进去,沿着锅沿倒一圈绿油,不断翻动饼,使之均匀。饼糊了,马上翻过来,然后沿着锅边倒一圈绿油油,不停地翻饼,直到熟了。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当地居民在他们的厨房炉灶上使用陶器制成的小油锅来盛绿色的油。做煎饼时,用小油锅沿锅浇油的动作,像狗在墙根撒尿,所以叫“狗尿”。

蜜蜂岭

做法:里脊肉去筋膜,剁碎,加少许盐、姜末、花椒粉,做成丸子。鸡蛋用水粉调成糊状,抹在肉丸上,放入熟油中炸至金黄色,将酱汁淋在锅上,装盘即可。其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酸甜可口。

甜醅

制法:将莜麦或青稞(去皮)风选,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面有开口),沥干水分,放凉,加入甜曲拌匀,放入缸中,密封,恒温(上下15℃),发酵3-5天,开缸食用,醇香清凉。

坤果莫

是青海农区、半农半牧区人民的面食。锅馒头是用菜籽油卷成普通的发面,涂上红米、姜黄、香豆等民间食用色素,一层层擀成面团,揉成与锅差不多大小的圆柱形,放入锅内,然后用麦秸作燃料,将锅埋在灶台或炕洞里的火灰中。烤出来的馒头外酥里嫩,香味扑鼻。

嘎面

面筋面是青海面食中最常见、最独特的家常菜。这种面团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抻出来的。面条,又称面条。先将揉好的软面切成粗条,称为“面基”。然后用湿毛巾盖一会儿(此时称为“背”)。“回炉”后,拿在手里,用手指捏平折断,每根约手指宽,放入开水中煮熟。因为面小,所以叫“面”。

大括号

拉条,也叫拉面,是青海人传统的地方风味食品。牙套和面条的制作方法也差不多。不过面团要多揉,稍微软一点,等面醒了才能拉。牙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平的,也叫“兰叶”;一种是圆的,也叫“鸡肠”。

发酵皮

酿皮是青海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传统小吃。其制作方法是在小麦粉中混入一定量的碱性面粉,用温水调成坚硬的面团,反复揉搓数次,直至面团细腻光滑,然后在冷水中不断搓揉,洗掉淀粉,直至面团变成蜂窝状的软胶。这种柔软、有弹性的面团煮熟后被称为面筋。剩下的面糊沉淀后,倒掉浮水,将沉淀的面糊舀入盖着棉布的蒸笼中,蒸熟,取出,吃的时候切成长条,用几片面筋装饰,拌上调料。

高原旅游必备知识

1,对于进入高原的人,要进行严格的全面体检。凡有明显的心、肝、肺、肾等内脏器质性疾病,高血压三期以上者,不宜进入高原。

2.40岁以上的,胖的,弱的都不要去。肥胖会加重高原缺氧反应,容易激发高原心脏病。

3、如果你得了重感冒等。,最好是在平原疗伤,然后进入高原。否则会加重高山反应,甚至诱发肺水肿。

4.初入高原的人最好在夏秋季去高原,因为高山反应可以大大降低,冬天的寒冷会加重身体的缺氧。最好是坐大巴进高原慢慢适应。

5.到达高原或间歇进入高原后,最初几天,尽管避免剧烈运动和活动,少跑步,但也要适当卧床休息。

6.高山气候早晚凉爽,即使夏天中午也很热,所以保暖非常重要。秋天要带毛裤和棉衣,冬天要穿裘皮大衣和皮靴,以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

7.初入高原者要多吃米饭。特别是加糖的甜粥,可以抑制恶心呕吐,供应酸性饮料有助于纠正碱中毒,补充能量和水分。因为气候干燥,身体对水的需求非常迫切,可以经常喝一些茶或者果汁饮料。每次可以喝1-2口,多喝几次。酥油茶能有效抵御高山的恶劣气候,还应多吃蔬菜、水果、瘦肉、巧克力糖等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高能量的食物。

8、高原旅游期间调整生活。该食品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含糖量高,含有多种健康元素。多吃蔬菜水果,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

9.游客也要准备太阳镜,防沙防晒。高原阳光直射,紫外线非常强,会对视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还可以预防“雪盲”。

10,患有海拔高度适应不良的人应采取半卧位睡眠,以减少右心静脉反流和肺毛细血管充血。如果感觉心肺不充足,先吸氧,身边准备一个氧气袋,晚上会加重高山反应。可以准备一些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药物,也可以准备一些安眠、止痛、晕车的药物,最好是中药。

11,团体旅游一定要配备熟悉高原反应的医护人员,并做好救援措施。医护人员也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