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史调查高二学生急需网上服务。

一,中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原文化的魅力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从表面上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在深层次上,她不是一种普通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脊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具体包括以下18项主要内容。[1]1,史前文化

中原的史前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53座新石器时代房屋、370个窑洞、13座陶窑、灰坑、墓葬和瓮棺,出土文物近5000件,尤其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骨笛。出土酿酒文物,抄袭美国配方,生产出9000年前的古酒,轰动世界。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在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河南也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和文化遗迹,如鼎、罐和壶。由此可见,河南不止一个地方发现了史前文化,不仅仅是几个地方的几处历史遗存,而是一个连续的、大规模的历史遗存。这些都充分说明河南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步最早的地方之一。2.龙文化

龙文化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和尊严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誉为人类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天的周口淮阳创造了龙图腾,实现了古代众多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人类另一个祖先的黄帝,为了团结黄河流域各部落的思想和精神,在今天的新郑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今天,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这就是他们来的原因。从出土文物来看,我省发现的龙文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最为真实。距今6400年的濮阳龙邦是中国最早的龙图像,被考古界誉为“中国的一条龙”。中国第一个都城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至少在3700年前就被学者命名为“龙”,等等。这些龙文物从夏、商、周、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可以说是北京故宫各种龙像的祖先。中原和全国各地的许多民俗也与龙有关,如在喜庆的日子里舞龙灯,在农历二月初二祭祀龙王,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这些文化不仅在中国得到传播和传承,还被海外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中国居民区或在中国,龙是世界上最显眼的装饰品。起源于中原的龙形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团结的精神支柱。[3]3.在政治文化史上,中原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政治角逐地;政权更迭;在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无数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经验,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政治文化。黄帝是公认的始祖,他创造了最初的政权,确立了国家治理的雏形。从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到夏商周的世袭制度,部落联盟转化为奴隶国家。之后,国家之间的纷争、交流、结盟等政治行为不断推动着政权的发展,开启了封建社会的先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封建制度。从夏到宋的30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或迁都,形成了数次政治文明的高峰和辉煌。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了四个,分别是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其中洛阳是九朝古都。中国的“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由此而来。

4.圣人文化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崇拜。印度崇拜动物,希腊埃及崇拜神灵,中国非常崇拜圣贤。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原地区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圣人,而且名气很大。比如姜太公、老子、墨子、范蠡、张仲景、张衡、许慎、杜甫、吴道子、朱载堉等。他们不仅以其伟大的人格为人们所敬仰,而且以其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创造了一大批经典作品,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朽的丰碑。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化,阐述了大量朴素的辩证观点,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墨子“相亲相爱,相得益彰”的观点,庄子“天地同我,万物同我”的观点,韩非子以“法”为中心,融“法、术、势”于一体的执政思想,都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对普通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5.思想文化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之主。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先驱。他虽然出生在山东,但祖籍在河南,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中原。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将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的主导思想。老子,道教的始祖,河南陆毅人。他长期在河南生活居住,《道德经》就是在河南写成的。法家的主要代表韩非子也是河南人。从整体上看,中原思想文化传递着一种刚健进取、自强不息、中庸之道的人生哲学,既蕴含着“更新换代”的创新进取精神,又体现了友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许多杰出人物,如伏尔泰、狄德罗、托尔斯泰、布莱希特等,都受到过《道德经》的影响。托尔斯泰直到晚年还在读《道德经》。他说孔孟对他影响很大,老子对他影响很大。6.名人和文化名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顶峰是圣人,也就是说圣人肯定是名人,但名人不一定是圣人,名人的外延远大于圣人。名人以其文化造诣、风格和创作影响社会,形成社会文化效应和时尚。中原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据统计,二十四史共有历史人物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历史名人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下名字的2000多位作家中,河南人占了20%。中原名士中,既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也有社会贤达、名人,如军事家张仪、苏秦,军事家吴起,政治家淳、孙帅、子产、李斯、张亮、晁错、司马懿、司马光、姚崇、赵普等。尧舜时代的智者许由,主张废帝尧,被视为隐士的鼻祖。魏晋“竹林七贤”主要活动在河南焦作,其中阮籍、阮贤、单涛、湘绣等都是河南人。这些名人在社会历史进程或社会时尚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英雄文化

大禹治水雕像河南是一片崇尚英雄、产生英雄的土地,也是一片热爱英雄、创造英雄的热土。中原儿女在历史长河中书写的英雄谱,如灿烂的画卷,在中国熠熠生辉。补天女神、夸父追日、大禹治水、龚宇移山等歌颂英雄的神话传说都在河南产生和流传。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是河南登封人。代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是河南禹城人。她的义举让世界惊叹,甚至美国人也把她的英雄故事搬上了银幕,传遍了全世界。张勋,河南邓州人,唐朝名将,因坚守睢阳,“守一城,保天下”,被后人奉为神明。宋朝时,包拯有开封府的知情权。他正直无私,不畏权贵,惩恶扬善,成为世人敬仰、历代称颂的“包青天”。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河南汤阴人。他“精忠报国”的志向,“还我河山”的呐喊,“开长车破贺兰山阙”的豪情,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报效祖国。这些英雄一直是人们尊敬和赞美的对象。这是一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5]8.农耕文化农业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许多特色农耕技术和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特别是打磨过的石磨棒,成为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众所周知,黄三的首领伏羲教人“织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人称“神农”,教人播种收割,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用疏浚的方法治水,促进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河南人郭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传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技术的发明创造,农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与河南息息相关。

9.商业文化中国的商人、企业和商业文化起源于中原,这是考古和历史学界的* * *知识。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国商业文化中的许多第一。商朝的王海被认为是商业的鼻祖,即他是第一个用牛车把货物拉到很远的地方做生意的人。第一儒商老夫子,河南浚县人。他不仅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就是南洋人。在他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他悄悄地隐退,把自己的才能投入到商业中。第一位爱国商人是新郑人高闲。在他做生意的路上,他被秦始皇入侵,并以他的十五头牛为代价从秦军退休。此外,中原还创造了中国商业的许多第一。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的洛阳,政府颁布的第一部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签”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想的工业商人是东周洛阳的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天商丘的计然。最早的商人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也就是现在的郑州。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国际大都市是北宋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654.38+0.5万多。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伦敦这个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当时只有5万人。清代巩义的康百万家族,书写了“富不过十二代,四百年不败”的商业神话。可见,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0、科技文化原始科技文化相对发达,具有内容广泛、发明创造实用、历史发展传承等特点。例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它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不仅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先进水平,就连现代人也惊叹不已。三门峡出土的西周青铜柄铁剑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剑”。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是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高炉。东汉时期,河南人杜世发发明了“水排”爆破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陶器和瓷器也首先出现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钧瓷五彩缤纷,古朴典雅,不仅代表了历史上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俗话说“一件钧瓷不如一家万贯”,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有“圣人”之称的东汉太史令张衡,比西方早1700年发明了“地动仪”。当代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的“亨廷顿理论”比“宇宙理论”先进得多。在唐代,一位来自河南的僧人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还提出了“恒星自行运动”的观点,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了1000年。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测量,这成为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中原孕育和发明的。11,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以其整体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独特的治疗手法、和谐的用药方法而闻名于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精髓。黄帝被后世公认为中医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编纂的《黄帝内经》至今仍是中医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东汉南阳人张仲景,提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集理论、方法、方药于一体的中医经典专著,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洛阳龙门石窟“方子洞”现存北齐中医全方118张,治疗疾病37种。这些药方是中国最早的石雕药方。北宋首都开封有商医局、御医院、医秘库、太医局、翰林医宫等机构,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放置在“医学宫”中的精心制作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源地的象征。可以说,中医文化起源于中原,这里中医大师云集,中医文化发达,中医名著诞生。[6]12、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字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四千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出现和每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地区。传说黄帝时代的仓颉人物是在河南创作的。第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字系统——甲骨文,在河南出土。帮助秦始皇“同书”、制定《小传》书写规范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纂世界上第一部字典,总结汉字生成规律,统一词义分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中国文字学的杰作。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标准化字体“宋体”产于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也发生在这里。

13,诗歌文化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集《尚书》是东周洛阳的史家们编成的一本书。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河南省的作品有100多首,占总内容的三分之一以上。鲁迅说,在秦朝,河南上蔡,只有李斯可以称得上文学家。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洛阳贾谊首创骚体赋,张衡《二井赋》为汉赋之最,贾谊与晁错将西汉政治理论推向高峰。汉魏“建安七子”中的阮仪,应该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赋》名扬天下,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宋词的故乡是开封,“梁园文学”的主阵地是商丘,二者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东晋以后,汉族南迁,以谢灵运山水诗、江淹抒情赋为代表的中原文人的作品,促进了江南文学的繁荣。唐代最著名的三位诗人中,河南有两位。诗圣杜甫,河南巩义人。他以阴郁失意的笔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沧桑,他的诗被誉为“诗史”。白居易是一位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诗人,河南新郑人。他的诗歌《长恨歌》、《琵琶行》成为传诵千古的佳作。韩愈,孟州人,“八代之衰”,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达到了中国散文的巅峰。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河南人也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跻身于著名诗人之列。14、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儒释道的合流,其中佛教和道教都属于宗教文化,它们的繁荣发展与河南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创始人老子李坤是河南陆毅人。登封中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之一。济源吴王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是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成镇带于震公主出家的地方。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佛教三大艺术瑰宝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佛教信仰普及的净土宗祖籍在开封索国寺。标志着佛教文化中国化初步完成的“禅”,祖籍在嵩山少林寺。玄奘法师,在佛教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赫赫有名,河南偃师人,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儒释道合流的典型代表也在登封嵩山脚下。15,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丰富多彩,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日、集会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形成的婚礼“六礼”,逐渐演变为求婚、设礼、嫁娶等固定的婚姻习俗,并延续至今。20岁时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过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插艾叶、七月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大多发源于中原,流传全国。中原地区的民俗也创造了民间的生活形式和艺术作品。古老的民间节日,如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节,马街书市和开封夜市,今天仍然很受欢迎。开封的鼓、鞭绣,信阳罗山的皮影戏,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南阳的玉雕,濮阳、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海内外。中民俗文化因其“屹立于世界之巅”而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中国和世界的华人族群。比如饮食方面,广东人在豆腐上挖一个洞,用肉末填满,蒸熟后吃,其实是客家人从中原带来的吃饺子习俗的变异。中原民俗的广泛影响可见一斑。[7]16、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原武术文化技术天下第一,德传中国。“少林天下第一”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说和帮助戚继光抗击日寇的辉煌业绩,使少林寺远近闻名,成为中华武术聚集、传播、发展的地方,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其特点是刚柔相济,目的是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它已经传播到五大洲,成为亿万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7,姓氏文化河南是中国姓氏的摇篮,中国姓氏无论起源还是大量衍生都与中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姓氏大典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1834个起源于河南,占38%。前300名姓氏中,171根在河南,占57%;在按人口排列的65,438+000个姓氏中,无论是以李、王、张、为代表的中国四大姓氏,还是以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氏,都有78个姓氏起源于河南,它们的根都在河南。近年来,我们举办了以“所有姓氏同根,所有案件同源”为主题的姓氏文化节,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一股在河南寻根、朝圣、祭祖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特有的文化现象。1 8、饮食文化豫菜是中国最古老的菜系,是中国八大名菜的母菜。历史上曾作为宫廷美食风靡全国。豫菜始于夏、商,历经东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不断发展。到了北宋时期,它已经形成了一种风味独特的重要菜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沿黄河700多公里。它是摇篮的中心,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4000多年前,夏柒在蔚县设宴招待诸侯,史称“君泰阁”,是中国最早的宴席。“礼记。《王制》中说:“养老时,有虞之人赠燕,赠之……”还有“阴人送礼要菜……”,这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宴会制度。本文中的俞家在河南省虞城县。安阳地区的殷“以酒为池,挂肉为林”......喝了一晚上的酒”。这是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宫廷嬉闹宴。夏少康被彝族人追杀,逃到有宴会制度的俞家当厨师。后来夏朝复辟,邵康当上了君主,可谓“君主大厨”。商都创始人伊尹,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他擅长烹饪,堪称“总理大厨”。伊尹被后人尊为烹饪之祖。历史上著名的“周王八宝”对豫菜影响很大。经过历代厨师的继承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技艺不断提高。唐朝时,武则天称朝廷,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附近山区的民间汤菜进入宫廷,经过专家加工升华,成为定制的“洛阳水席”,是豫菜中的一朵奇葩,而豫南的信阳菜则名扬中州,独树一帜。从中原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灿烂辉煌。总结起来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根源。也就是说,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鼻祖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人类有记载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创造的文明,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早期考古文化,都发生在河南。被视为中华文明之根的夏商周,也起源于河南。儒、道、墨等诸子思想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的标志,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在河南诞生的。■第二,原创。也就是说,中原文化在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构建,还是汉字和商业文明的创造,甚至是重大科技的发明和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易经》和《道德经》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独特发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黄帝和李斯提出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模式。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张衡的《浑天仪》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三,包容性。也就是说,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一切善,成人的特点。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多种渠道,吸收了周边各种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和不断升华。考古学家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在中原地区交汇。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融合加深。新石器时代的中原文化与周边区域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原的大汶口文化,就是东夷族海岱民族与中原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一些具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色的陶器,说明中原文化在当时就开始吸收周边文化的成果,铸造自己的文化。汉唐时期、、胡舞、饮食传入中原,都融入了中原文化。世界其他地方的宗教基本上都是排外的,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原,却被当地的儒道文化所接受,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开放性。也就是说,中原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第一,处处辐射。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客家文化,它们的核心思想都来自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河南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对潮汕文化影响很大。二是化民为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往往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万里同款”的社会效果。三是广而告之。自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通过陆路交通由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的古代文明,也开辟了延续数千年的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扶桑等历史记载,都书写了文明在中原传播的壮丽画卷。自北宋以来,中原文化凭借当时最发达的航海技术在南亚、非洲等地广为传播,也开启了世界文明海上传播的新纪元。■第五,基础。也就是说,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处于主体和骨干的地位。在与其他文化的不断融合和交流中,中原文化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大同”、“和合”等中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义廉耻、善良忠信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动,如婚丧喜庆20岁,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正如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所说,中原以外的所有文化区域都是接近或围绕着中原文化的,很像一朵巨大的花。这些外围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断绽放,形成了中华文化灿烂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