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法简介
2.总结一下浸渍法,古代称之为外用药液敷。是指通过湿敷、冲洗、药液浸泡对患部的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外治法[1]。是常用的外治法之一[2]。出自《外科精粹》一卷。类似于现代水疗法,属于物理疗法的一种[2]
将盛满药液的纱布或药棉敷于患处,染色就是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前者相当于现代常用的湿敷法,因为两种方法往往同时进行;因此,这两种方法统称为浸泡法。
元代齐德之《外科精要》上载:“涝法中,疮痈一两天不归,必喷汤。在四肢,是有污点的。”并指出其作用原理,即“伏松疮肿之治法”,宣外之经,散邪气,使疮肿内消。盖上汤有净化的力量,...此调可疏通痰液,调理血管,使之不滞。“因为这种方法要将患部浸泡在药液中,治疗肢体远端的疾病是合适的。
3.浸泡法的操作方法是根据具体疾病和证候选择的药物汤剂。去渣后将患部加热浸泡在药液中,浸泡时间视具体病症而定。
临床常用的有冲洗、坐浴、浸泡等。如2%-10%黄柏液,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溃烂流脓或腐肉突出后难愈的疮毒者。苦参汤具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的作用,可洗涤尖锐湿疣、白色疤痕等疾病。香樟具有调和营卫、祛风止痒的作用,可煎服、沐浴,适用于成瘾疹。五次煎剂有消肿、镇痛、收敛、止血的作用。可煎服,可沐浴,适用于内外痔肿痛、脱肛。鹅掌楸浸泡配方具有疏通气血、杀虫止痒的作用。适用于鹅掌楸,加醋共煎,每日1-2小时,共煎7天。
4浸泡法的适应症浸泡法具有疏通穴位、调和血管、祛邪消毒的作用[2]。外科疮和骨伤是常用的[2]。如治疗疮疡的葱回肿汤;治溃疡流脓的猪蹄汤;用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组成的熏洗药物治疗骨伤瘀血;用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药物治疗痹证[2]。
染色法适用于溃疡后流脓或粘腐肉,皮肤病瘙痒脱屑,内外痔肿痛等。
4.1外伤疼痛黄酒煎剂(中医简化外治法)鲜大蓟120g(干60g)、栀子120g、黄酒120g。将大蓟、栀子放入砂锅或搪瓷锅内,加水5杯,煎好后加入黄酒,煎1分钟,过滤取汁,将两条新毛巾浸入药汁中,每日3-5次,7天为1。功能清热、活血、止痛。适应症:跌打损伤,局部血肿疼痛。
4.2缓解雷诺病的药物(熏洗疗法)为透骨草30g,当归、赤芍、花椒、苏木15g,南星、半夏、甘草、川牛膝、白芷、海桐皮9g。煎药取汁,趁热将手指浸入药液中,每日两次,每次1 ~ 2小时,每日1剂,15 ~ 30天为一疗程。功能:温经散寒,活血止痛。适应症是雷诺氏病。
4.3疖、花椒、白汤(中医治疗疖肿)芫花、花椒各15g,黄柏30g。上药* * *研成细末,装入纱布袋中,加水2500 ~ 3000 m |煮沸30分钟,用软毛巾蘸汤,每日两次,10次为1疗程。清热解毒,燥湿之功。主治:疔疮、疖痈肿、毛囊炎等。
4.4苦豆子汤(正宗外科):苦豆子6克,菊花6克,薄荷6克,防风6克,藁本6克,藿香6克,甘松6克,牡荆6克,荆芥6克。将上述药液煎服,用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敷于患处,每日2 ~ 3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1疗程。具有疏风清热的功效。适应症:各种类型的斑秃。
4.5硬皮病软皮1号(中医外科)透骨草30g,桂枝15g,红花10g。
软皮2号(同上)制草乌15g,花椒、桂枝、艾叶各10g。
将上述药物煎成药液,将毛巾或纱布浸入药液中,每次30-60分钟即可对患处进行染色。具有温经、活血、通络的功能。适应症是硬皮病。
4.6化脓性骨髓炎黄连液(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 (10): 604)黄连65g。加水2000ml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将病灶全部浸泡在药液中1 ~ 3小时,每日1次。清热解毒,燥湿之功。适应症:指(趾)骨髓炎。
4.7脚跟骨刺骨刺消除(大众医学)1982;(5): 37)米醋1000g。米醋适当加热后会染脚,每次1小时,每天1次,15 ~ 20次为1个疗程。具有活血散结的功能。适应症:脚跟骨刺。
5注意事项1。药液温度要适中,不能过热,以免烫伤皮肤;如果药水凉了,可以加热浸泡。
2.此法可浸泡远端肢体的患病部位,不能浸泡的部位用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