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胎养胎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胎教 4 保卫辅翼 1 拼音
hù tāi yǎng tāi
2 概述护胎、养胎,出于《千金要方》。古人认为:“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所谓“慎密”是要求妊母“节饮食,适寒暑,戒嗔恚,寡嗜欲”。
从护胎、养胎的观点出发,妊娠期间,除适当注意饮食营养外,尽量避免食用对胎儿不利的药物和食物以保证胎儿发育。妊母从事一定的轻微活动则对分娩有利。诚如《儒门事亲》所云:“如儿在母腹中,其母作劳,气血动用,形得充实……多易生产。”《小儿病源方论》云:“豪贵之家,居于祅室,怀孕妇人,饥则辛酸咸辣,无所不食,饱则恣意坐卧,不劳动,不运动,所以腹中之日,胎受软弱,儿生之后……少有坚实者也。”可见妊母饮食起居不慎,足以影响胎儿,甚至可造成初生小儿胎寒,胎热,胎毒等疾患。(见“胎病”条及“小儿病因”条)。因此,欲使小儿生后发育正常,身心健康,必须重视“护胎”“养胎”并应注意“胎教”。
3 胎教据《史记》载:“太任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这是有关胎教的最早记载。小儿是否健康成长,与先天禀赋强弱、后天调养的适宜,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先天禀赋因素,更为重要。因孕妇的气血阴阳保持平衡协调,即“阴阳平均,气质完备,”则胎儿发育正常。若母体气血失调,出现“血荣气卫,消息盈亏”的变化,或气质出现“有衍有耗,刚柔异用,或强或羸”的差异,则可导致胎儿禀赋异常,出现“附赘垂疣,胼拇枝指,侏儒跛蹩……疮疡痈肿,聋盲喑哑,瘦瘠疲瘵”等先天气形之病。
《诸病源候论》云:“妊娠三月名胎始,……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端正庄严,常日谈正言,身行正事……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这种“外象内感”的理论,提供了“胎教”的依据。因妊娠期间,由于胎儿在胞宫内仰赖母体精气的滋养,而生长发育自与母体气血精神,息息相关。因此,孕母的气血精神是否异常或失度,势必影响胎儿精气的变化。如《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有病癫疾者……此得之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说明小儿先天性癫疾的发生,与孕母遭受大惊骤恐,精神紊乱,精气运行失常,有密切关系。尤其妊娠前期,胎儿脏器正在形成之中,所谓“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见物而化之时,更应重视。历代医家认为:“宁静即是胎教……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恼怒则气塞不顺,肝气上冲则呕吐衄血,脾肺受伤,肝气下注则血崩带下,滑胎小产。欲生好子者,必须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无乖戾之习……”。妊娠期间,如能多多接触美好的事物,诸如聆听轻松的音乐,欣赏优美的风景,观看花卉和美术作品,阅读有益身心的文艺著作等,从而陶冶性情,开拓胸襟,旷怡心神,以使气血和顺,阴阳平衡,这对胎儿是有益的。因此,古代很多医家,都特别强调要在“胚胎造化之始,精移气变之后,保卫辅翼有道”。
4 保卫辅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