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的原因有哪些?
便血的原因是劳累过度。
心主神明,神明悲;脾主肌肉,体力劳损伤脾;肾主藏精,腹劳伤肾。过度疲劳会导致心脾肾气阴受损。若为气损,气虚不能吸血,以致血溢而形成鼻衄、吐血、便血、紫斑;若在阴中受损,则阴盛火盛,血被迫冲,以致鼻衄、血尿、紫斑。
感受外在的邪恶
外感邪气侵损脉络而致出血,多为感热邪气所致。如果风、热、燥损伤上脉,会引起鼻衄、咯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脉,会引起血尿、便血。
久病或发烧后
久病或发热引起血证的机制主要有三种:久病或发热导致阴精耗竭,导致阴虚火旺,迫使血液奔流,引起出血;久病或发热导致正气亏损,气虚不能吸收,血从脉中溢出而出血;久病入络导致瘀血,血液循环不畅,血不循经而出血。
糟糕的饮食
饮酒过多过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鼻衄、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虚寒,气血失控,以致吐血便血。
便血怎么办?1.肠湿热。
症状:便血伴腥臭,腹痛不适,口黏口苦,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脉滑。
辩证分析:食肥甘,湿热下大肠经,热伤大肠经脉,随便出血,故见便血;湿热粘稠,所以大便又脏又腻;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气机不利,故腹痛;湿热困于胃肠,运化失常,则口粘苦,五谷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似肠内湿热。
治疗:清热燥湿,凉血止血。
二、脾胃虚寒
症状:大便呈暗红色或黑色血,腹部隐痛,感觉温热压迫感,四肢怕冷,被送便溏,疲倦懒言。舌淡,苔薄白,脉弱。
辩证分析: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血溢肠中,故便血紫或黑;脾阳虚,运化虚弱,故腹痛,喜温压;脾主四肢筋,而杨灿不温,所以寒肢冷;脾胃阳虚,无生化对,则便溏;如果阳气不足,精神就会疲倦和懒惰。舌淡、苔薄白、脉弱,都是脾胃虚寒的表现。
治疗: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便血的鉴别1。与痢疾的鉴别
痢疾初期有发热、恶寒等症状,血便伴有脓血,并有腹痛、内急、肛门灼热等症状。便血不急不重,没有脓血,与痢疾不同。
第二,与痔疮相区别
痔疮是外科疾病,以排便时或排便后出血为特征,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便血不难区分。
第三,与肛裂区分开来
便血在临床上也很常见,鲜红的血,用卫生纸滴或擦血,排便后肛门剧痛。
第四,与直肠恶变相区别。
这种病引起的便血类似痔疮。便血呈鲜红色,呈滴状附着在大便表面。后期伴有肛门直肠下降消瘦,大便次数增多,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5.与直肠和结肠息肉相鉴别。
便血鲜红无痛,血不与大便混在一起。有些病人的粪便表面有沟槽。
第六,与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
溃疡性结肠炎引起便血,多为混有粘液或脓性血便,伴有下腹痛、发热、排便频繁、严重腹泻。
七、大便带血的自我鉴定
1)近血:是便血的病,病位在肛门和大肠。
2)远血:是一种先便血后便血的疾病,病位在胃和小肠。
3)肠风:是胃肠风热所致,大便带血,血清新鲜,病名实热。
4)脏毒:湿热蕴于肠,伤血所致。表现为便血,血浊色暗,病属湿热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