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药物的种类

药用产品是樟科肉桂的树皮。

性味与归经:辛、甘、热。入肝、肾、脾经。

功效: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虚弱,脘腹冷痛,纳差泄泻。

肉桂,大热之品,益火消阴,温补肾阳,故适用于精气衰退、四肢冰冷、阳痿、尿频等症。常与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等温补肝肾之品配伍。治脾肾阳虚所致腹泻,可与山药、白术、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用于久病体虚,气血不足,白疽,肿而不溃或久溃不敛之症。

本品能补脾阳,促进血液循环,常用于久病体虚、气虚血亏之症。少量肉桂与党参、白术、当归、熟地黄等补气补血的药物混合,能刺激气血增长。治阴疽,可与炮姜、熟地黄、鹿角胶、麻黄、白芥子、甘草同用。

3.用于胃脘痛、寒性关节痛、腰痛、经期腹痛等。

肉桂能温中散寒止痛,故单纯治疗虚寒引起的胃脘痛相当有效。虚寒重者,可与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等温中散寒药同用。治寒性关节痛、腰痛,可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续断、狗脊等同用。可与当归、川芎、白芍、艾叶配伍,用于治疗冲任虚寒所致的妇女腹痛。

处方名为肉桂、肉桂心、肉桂心(阴干、切片或磨碎)。

一般用量及用法:煎服五分钟至一元,研成粉末吞服或每次服用三分钟至五分钟。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须晚服或浸汁服用。

注1。肉桂和桂枝都是嫩枝,都有温养血、行气散寒、凝血的作用。但桂枝之气薄,致升散寒,行于四肢,温通经络。肉桂气厚,能控中止痛,能降补肾阳,引火归源。常与附子配伍,用于治疗阴寒过度、肾阳不足所致的气短、面色潮红、大便溏清、脉弱等“带阳”症状。

2.肉桂和附子都可以温补火,从而治疗下焦虚寒、阳虚的症状。但是,这两种药物各有特点。肉桂能温养血,助行气,加肉桂理气和血,如妇科寒滞、闭经、腹痛等较为常见。在补养气血的过程中,肉桂作为辅药,能振奋气血,促进阳生阴,如十全大补汤。附子长于回阳救逆,如四逆汤、参附汤等。

3.肉桂与附子、生姜等散寒药同用,既能益火又能益阴。与人参、地等补药同用,还能助阳助阴,也可与寒凉药同用。如滋肾丸中用少量肉桂助气化,不适用于发热伤津、虚实热等病症。药用产品是干姜的根茎。

性味与辛温归经。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痰。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胃脘冷痛,阴寒肢冷,脉弱。

本品善温补脾胃之阳,祛里寒。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同用。若辅用附子,可加强回阳救逆之功,以治阴寒过盛、四肢冰冷等症。

2.用于肺寒咳嗽,痰稀而多,状如泡沫。

本品温燥辛散,既能温肺散寒,又能燥湿化痰,故可用于痰多的感冒咳嗽。常与细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同用。

药方是干姜、泡姜、泡姜(生姜用开水浸泡,晾干后再用。)

一般用量及用法:五分钟至三钱,水煎。

药用炮制姜:即干姜炒至外黑内老黄,药用。性尝起来又硬又辣。功能温中止泻止血。适用于寒证泄泻、虚寒出血,如便血、崩漏,伴有手足冰冷、口渴、舌淡苔白等,常与补气补血之药同用。一般用量为五毛钱到一元五毛钱,煎服。

注:1。生姜,原本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药材,也作为一种食物。由于治疗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加工,可分为生姜、煨姜、干姜、炮制姜。

2.生姜性温,味辛,善散,又能温中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胃寒饮等病症。甘降辛散性质有所降低,但倾向于治疗内寒之病,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生姜罐头又名黑姜,无辛散之功,故专治温经止血,温中止泻。所以前人有“姜能走不能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能守不能走”之说。至于煨姜,是用姜煮的,比姜不散,比干姜不燥。其性质与炮制生姜略有相同,但强度较弱。专治温里,治胃脘冷痛。

3.干姜与附子同,功能归阳;但干姜倾向于脾胃之阳,附子倾向于脾肾之阳。

处方的例子包括人参、干姜、白术和甘草。治脾胃虚寒,腹痛腹泻,还有胃里的冷饮,像唾液泡沫。本品为云香科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苦、苦、热。有一点毒。入肝、胃、脾、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减少不良反应,止呕杀虫。

临床应用1。用于胃脘痛。疼痛、疝气痛、脚气痛、经期腹痛。

吴茱萸温中散郁,疏肝温脾,善于解郁厥阴肝经,故有良好的行气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胃脘冷痛,可与温中散寒的干姜或行气止痛的木香配伍;治冷疝气,少腹痛,可与乌药、小茴香、川楝子同用。治脚气痛,可与疏肝活络的木瓜同用。由于本品具有优良的散寒止痛作用,临床上常与桂枝、当归、川芎配伍,用于治疗妇女小腹冷痛、经期后期。还可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配伍,用于治疗脾虚风寒、腹痛腹泻。

2.用于肝胃不和,呕吐流涎。

本品能疏肝理气,还具有降低不良反应和止呕的作用,故可用于治疗肝胃不和引起的呕吐和唾液泡沫。可与生姜、黄连同用。

另外,根据身边人的经验,治疗蛲虫病可轻吴茱萸三钱,水煎取汁,第一夜服第一汁,第二夜服第二汁,连续服三到五剂。

药方用吴茱萸和吴茱萸(每斤吴茱萸用甘草煎液一两次浸泡至吴茱萸开裂,晒干。辛烈的本性略减。)

一般用量及用法:五分至一分,煎服。

(编辑或作者的)注释/评论/备注

1.吴茱萸性硬性热,既能温中散寒,减少不良反应,止呕,又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根据临床经验,镇痛止吐效果最好。肝气郁结是什么引起的?吴茱萸是肝胃失调引起的疼痛、头痛、胃痛、呕吐的常用药。

2.吴茱萸为厥阴肝经主药。虽属热性,但在肝气郁结的情况下,也可与寒凉药同用,如左金丸,治疗肝火。疼痛、呕吐和吞酸;又如乌鸡丸,与黄连、白芍配伍,用于治疗腹泻、腹痛。

3.本品有温中散寒的功效,类似干姜。故常与吴茱萸、干姜同用,用于寒滞腹痛。但干姜仍能温补上焦,能温肺化饮;吴茱萸还能温下焦、厥阴治寒疝,助肾阳治寒泻,这是两味药的区别。

方剂举例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治呕吐满腹,或干呕,流涎,头痛,胃脘痛,吞酸嘈杂,吞红不发热。药用产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性味与辛热归经。入脾胃经。

散寒止痛的功效。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疼痛、呕吐。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有温中止痛之效,故适用于脘腹冷痛。治胃痛,常与香附同用。治腹痛,可与肉桂、厚朴同用。因其温中散寒之效较好,亦可用于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生姜同用。

处方用高良姜,高良姜(洗净,晒干,切片。)

一般用量及用法:三钱一元,水煎。

肉豆蔻:是姜科植物高良姜的种子。又辣又辣。具有温中散寒、健脾解酒的作用。适用于饮酒过度引起的胃脘冷痛、呕吐。一般用量五毛钱到一块钱,煎服。

方剂实例有傅亮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疗胃脘痛。本品为云香科花椒的外壳。

性味与辛热归经。有毒。入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

临床应用

1.用于胃脘痛、寒湿泄泻等症。

此味辛热,善于散寒,能温中止痛,温脾止泻。胃脘冷痛,可与党参、干姜、麦芽糖同用。治寒湿泄泻,可与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同用。胃脘冷痛的外治法,将川椒炒熟后包在温熨处,可以缓解疼痛。

2.用于虫积或蟋蟀呕吐引起的腹痛。

本品有驱除缩窄的功效,临床上常与君子、荀子等驱虫药配合使用。治呕吐,常与乌梅、黄连同用。

处方用川椒、花椒、川椒(用于干燥。)

一般用量及用法:五分至一分,煎服。

花椒:四川胡椒的种子。性苦性寒。活水平喘的作用。适用于痰多、喘息、水胀等症。一般用量为八分至一元五分,煎服。

处方实例有舒角丸(外台秘方):舒角、附子、半夏。治疗心痛,引回来。药用产品是胡椒科胡椒的果实。

性味与辛热归经。归胃大肠经。

温中散寒功效。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呕吐、腹痛、腹泻。

辣椒性热,有温中散寒之功效,故可用于胃寒引起的呕吐、腹泻、腹痛。常与高良姜、荜茇同用。也可磨成粉末,贴在膏药上,敷在肚脐上,治疗感冒引起的腹泻、腹痛。

胡椒也是一种调味品。如果少量使用,可以刺激食欲。

药方用花椒、白胡椒(对于成熟带壳的水果,效果更好。用于研磨粉末。),黑胡椒(未成熟果实,效果较弱。去壳研磨。)

一般用量及用法:五分钱至一元,煎服;每次服用粉末一到三分钟,然后吞下。本品为花椒的未成熟果穗。

性味与辛热归经。归胃大肠经。

温中散寒功效。

临床应用于胃寒呕吐及胃脘痛。

本品性热辛,善运肠胃,能温胃腑、散寒,解除大肠寒郁,有温中散寒之功。故常与厚朴、木香、高良姜配伍,用于胃寒引起的胃脘痛、呕吐、腹泻。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牙痛。如《本草纲目》附方,以花椒为末擦之,再以苍耳子水煎去涎。

处方名称:菝葜(用于干燥)。)

一般用量及用法:五分至一分,煎服。

如《十一得消方》的方药为:荜茇、炮姜、丁香、附子、吴茱萸、高良姜、胡椒、山茱萸、白蔻。治腹泻属于感冒。药用产品:樟科植物花椒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辛温归经。归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胃寒疼痛,呃逆呕吐。

本品有温补脾胃、散寒止痛之功,故适用于胃寒引起的胃寒疼痛、呃逆、呕吐、腹胀、闷等症,常与高良姜同用。

2.用于冷疝气痛等症。

本品具有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常与吴茱萸、香附、木香同用,治寒性疝气、腹痛。

此外,还可用于治疗寒证尿痛、小儿寒湿凝滞所致的尿浊。

药方名为碧承气(用于干燥)。)

一般用量及用法:五分至一分,煎服。

处方的例子有汉仙丸(原名申思丸)(丹溪心法):毕成茄子、香附、吴茱萸、青木香。治疗冷疝气痛。该药品是桃金娘科紫丁香的芽或果实。

性味与辛温归经。入肺、胃、脾、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临床应用:1。用于脘腹冷痛、呃逆呕吐。

丁香温中散寒,善于减少不良反应,是治疗胃寒引起的呃逆呕吐的重要药物。治呃逆,常与柿子梗同用,以降气止咳。用于呕吐,可与半夏同用,减少不良反应,止呕。胃热呕吐的情况下,诶本品性温,不宜使用。

2.用于肾阳虚、寒湿带下等症。

丁香能温肾助阳,治疗肾虚阳痿、寒湿带下。可与附子、肉桂、茴香、巴戟天、肉苁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肉桂均分,将* * *磨成细粉,命名为丁桂粉。外用具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阴疽、跌打损伤等病症。

处方用丁香,丁香(药用芽,疗效较好,用于干燥。),母丁香(药用果实,药效弱,晒干备用。)

一般用量及用法:五分至一分,煎服。

方剂举例丁香柿子汤(证因脉治):丁香、柿子、人参、生姜。治疗因寒冷引起的慢性呃逆。药用产品是茴香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辛温归经。入肝、肾、脾、胃经。

功效理气止痛,和胃。

临床应用:1。用于冷疝、腹痛、睾丸偏位、胃脘冷痛。

本品具有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是治疗寒性疝气、腹痛、睾丸偏斜的常用药,可与橘核、荔枝核同用。还能温中、散寒、止痛。治胃脘痛,可与吴茱萸等药同用。

2.用于胃寒,呕吐少食。

小茴香具有调中健脾的作用,能增进食欲,故可用于胃寒、呕吐、厌食等症。

处方茴香(用于干燥。)

一般用量及用法:三钱一元,水煎。

茴香:也称为八角茴香。它是八角茴香的果实,八角茴香是木兰科的一种小型常青树。味道和功效接近茴香。用量也和茴香一样。

比如温肝汤《镜月全书》的方子是茴香、肉桂、沉香、乌药、当归、枸杞子、茯苓、生姜。治阴寒腹痛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