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福州简介

蒲福州

蒲福洲(1888—1975),现代中医,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内科、妇科、儿科,尤其擅长治疗发热。伤寒与温病理论融于一炉,因方因时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期间,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做出了宝贵贡献。他是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员。

中文名:蒲福州。

别名:原名祁雨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梓潼县

出生日期:1888 65438+10月12。

死亡日期:1975年4月

职业:医生

毕业学校:私立学校

信仰:道教医学

主要成就: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

他为中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代表著作:《蒲福州医案》、《蒲福州医验》、《乙脑》。

角色的生活

蒲福洲,原名祁雨,65438年6月+088865438+10月12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长溪乡一个医生家庭。爷爷蒲国珍和父亲蒲忠思都是精通医术的医生,在村里小有名气。蒲福洲从小在家里长大,有六个兄弟姐妹。全家靠父亲行医为生,家里很穷。蒲福洲7岁开始上私塾,11岁后上小学。同时,他的祖父教授医学书籍。从15岁开始,在爷爷的苦心教导下,他掌握了很多医学知识。于是,我白天和爷爷一起参加门诊,努力学习到深夜。他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基础书籍进行学习,以《外台秘笈》、《千金方》和历代书籍为工具书。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和会诊,蒲福洲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18岁,在村里挂了个锅。他牢记前人“药为仁”的教导,改名为济贫济困。

1917,蒲福洲在成都创业,数年后回到梓潼行医。1927当选四川梓潼县商会评审员。1933当选四川省梓潼县第一任区长,数月后因病辞职。在此期间,他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并于1931,提出在梓潼县创建成立“同济石医学会”。这个慈善机构解决了很多穷人没钱请医生买药的困难。他还创办了平民康复厂、“赐棺社”、西河义都等许多慈善机构,帮助生者,受到当地劳动人民的欢迎。

1936年,蒲福洲到成都行医,因为觉得时政越来越不得人心,不屑与当地政界同流合污。同时,在成都成立了同济世制药有限公司,并与泰山堂签约。他免费诊断后,没钱买药的患者可以凭他的具体处方去泰山堂取药,账会记在他名下,定期结算。1940年,梓潼霍乱流行。溥复州闻讯后,立即汇去200银元和一张药方,并让兄弟们抄写霍乱药方,到处张贴,广为宣传。把汇来的银元买成药,半价卖掉,不拿穷人的东西。1945年,成都麻疹流行,蒲福洲经常涉水到河边和城郊的劳动人民居住区,给他们免费治疗。

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所成立,蒲福周奉命赴京工作。进京前,他回到梓潼,在那里被列为群众义诊3天。他每天天一亮就起床,一直熬到开灯。到北京后,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工作。1956加入农工民主党。1960,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内科研究所任内科主任;1962,加入中国* * *产党;1965,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他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家科委中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

1975于4月29日在北京去世。

当初学儒学的蒲福周,因为经济原因辍学,改从祖父学医。18岁时,他开始行医。后来深入研究《内经》、《伤寒论》、《伤寒论》、《温经论》等著作。医术不错,一时小有名气。后迁居成都行医,并于1965年加入同济石医学会,在该会赠药济贫,尤以热病、妇科病见长。

1956年,中医研究院刚刚成立,也就是申请到研究院任职,担任研究院副院长。他用他的医术拯救了许多患有流行性疾病包括日本脑炎的病人。对一些复杂的内科和妇科疾病也颇有疗效。他的治疗主张灵活辨证,反对浑浑噩噩。著有《蒲福洲医案》、《蒲福洲从医经验》、《日本脑炎》、《中医治疗多种妇科病》、《中医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品德行为

严谨的学术

蒲福洲是临床大师。在他7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以振兴祖国医学为宗旨,始终精研医学理论,吸收各种知识,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蒲福洲从青年时代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无论春夏秋冬。调任北京时,他年事已高,声望日隆,但读书习惯不变。除了向书本学习,他还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他平时开的痛风方、白石丸、治疗肺结核吐血的经验,都是其他老中医口述的。用于治疗和控制内眼疾、白内障等眼疾的“九子地黄丸”,也是从四川一位眼科医生那里了解到的。

为了验证书本知识,蒲福洲还敢于实践。比如早些年我对“十八反”就有怀疑。我用了半斤蜂蜜和4盎司大葱,把大葱捣成泥,拌上蜂蜜。放了它半天,我每小时喂狗三分之一。狗吃了之后没有异常反应,自己也吃了,但还是安然无恙,这也证实了蜂蜜和葱并没有“反”。他还一起吃了海藻和甘草。经过多次实验,证明海藻可以和甘草一起用于临床,而且发现它的软坚散结作用更强。他还品尝了甘遂和甘草。虽然服用后反应很激烈,但他发现祛痰化浊的效果极好。

蒲福洲认为,学无止境,学必持之以恒。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没有恒心和毅力活到老学到老,是不容易掌握的。他认真阅读每一篇中医文献,一章一章,逐字逐句,反复阅读,不分长短。蒲福洲说,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启发。只有深思熟虑,才能举一反三。疾病无止境,医学千变万化。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对疾病保持乐观。

蒲福洲对自己一向严格要求,对事情从不掩饰。早年在家乡行医,享有盛誉。但由于一次偶然的医疗失误,他决定停诊三年,闭门学习,反思自己的不足。期间,我用一个月的时间抄读了一本日本人主编的《黄菡医学》,感慨地说:“外国人还在对中医做如此深刻的研究,中国人不甘于自卑”!其严于律己的精神在这里可见一斑。他给自己的行为定了三条规矩:第一,好好学习,一定要很善解人意。看到重点,做笔记,加深记忆;如果有疑问,反复检查,弄清楚。第二,如果你想教书,你必须做好准备。如果讲原文,主题明确,理论有理有据;分析简单而引人入胜。第三,临床上要小心,切不可大意。询问病情,然后仔细检查,了解病因;辨证治疗的原则是大胆谨慎,以此为主导。他严谨的学术精神使他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分辨细微之处,诊脉的准确性优于他人。例如,在一次对一位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会诊讨论中,在场的医生都认为该患者高热、手灼热、胸腹部胀满、3天不大便、脉沉、苔黄腻,可以用腹泻来治疗。蒲福洲则认为胸腹部虽满,但饱满而不坚,脉象不重而两脚滑,苔厚腻而不黄,不必排便,便会自行排出。就在医生们仔细分析,达成共识的时候,护士来报告说,病人排出了粪便。他鉴定的准确性给他的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要求严格。他在北京工作时,有几个学生得到周总理的照顾。学生中有医学世家的中医,有西医学习中医的学生,也有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他精心培养和关心他的学生。学术上,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他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看医生。所有要求学生读的书也要求提问。他说:“知识必须学,必须问。”临床上要求学生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立法,开药,然后他再修改补充。

解释经典的含义

蒲福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也是一位懂得唯物辩证法的中医理论家。他认为中医有独特的理论,《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是作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的辩证法的结晶,必须认真继承和发展。他对《内经》和《伤寒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在继承《内经》和《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体现了他学古而不师古的风格。

比如对“冬伤寒,春必然暖”和“冬不藏精,春必然暖”的理解,就摆脱了一般学者从付琪学说的角度所做的解释(即冬患寒邪,寒邪藏于体内,春则成热病)。反而冬季藏精失败,冬季患伤寒的人,会意识到自己正气会亏虚,会引起春邪。再比如“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他认为五脏六腑都有阴阳,那么阳气过剩是什么呢?什么是阴虚?阴平阳为密,灵为治。如果有局部胜利,那就是病。有没有可能阳气常盈,阴气常不足,人却没有病?所以人体的阳气不是火过剩而是水不足。这就是王冰“强水的主人是控制阳光,火源是消除阴影”的本意。但朱丹溪提出这一理论后,影响了医学界数百年,直到明代张介宾提出,朱丹溪的影响才得到纠正。体现了蒲福舟继承前人圣贤之学,博学而思广,学而不思前的精神。蒲福洲对《医林纠错》及其作者的评价是:“王清任先生在医学上呕心沥血,积累了经验,值得学习和尊敬。但仅观察数十具残缺尸体而判定古人的是非,是极其狂妄的,其插图的现代解剖也是不一致的。”他对王清任的评价反映了他家人的意见,但这也是他没有盲从前人经验的一个例子。

关于中医治疗大法的发汗、吐、泻、和、温、清、消、补八法,蒲福洲认为具体运用八法要有分寸。用得好就不应该用于失调,用得不好就应该用于虐待。但是,该用的时候也用,不能用。结果,病情没有好转。蒲福洲从《伤寒论》下载的桂枝汤《文赋灵药》一会儿做出来,盖在上面?似乎有汗者更好,不能使水流动,病不除。”体会到八法的运用要达到汗而不伤,降而不损,和而不泛,吐而不延,温而不燥,寒而不凝,消而不切,补而不滞的境界。比如进补法,他认为,可以弥补虚证,促进患者康复。但虚则虚,虚则病;有渐进性不足、突发性不足、先天性和后天性差异;还有阴阳、气血、津液;五脏也有虚证,应该有多种补药可以用。过多的进补达不到效果,进补日积月累也很难达到效果,甚至导致胸腹胀满、出血干燥等不良反应。,并总结出“气为补,血为补”的指导原则。

精通医学

蒲福洲从事临床工作近7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内科疾病,他认为内科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他治疗内科,在秉承仲景学说的同时,又借鉴了历代诸子百家的长处,如刘江寒与张攻、温阳、养阴,从而弥补了仲景的准备不足,打开了后学之门。所以他可以集思广益,出奇制胜。他平时治的医案多是请会诊,疑难杂症多,不易取得显著效果。但因为精通医学,经验丰富,善于辨证论治,所以总是得心应手。

蒲复州治疗外感发热独具特色。临床上见到的外感发热,属于中医伤寒、热病范畴。自明清时期温病学理论形成以来,就一直存在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对于二者的关系,蒲福洲认为伤寒之论为先,温病之论应为伤寒之论的补充。伤寒和温病一开始是不一样的(伤寒为寒邪侵犯太阳经络,温病为首攻防御),但中间是一样的(寒邪入里化为热,证属阳明,病用白虎承气,病用白虎承气), 以及最后的区别(伤寒入三阴,病以温补为主,津液烧灼,以润燥为主。 治伤寒以发汗解表,治热病以透汗解表,两者都要兼顾津液。这些经验和认识,使他在温病学术领域,尤其是指导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方面取得了更多的成就。

蒲福洲不仅精通内科,还精通妇科和儿科。他认为,妇科和儿科、内科只是见证了异同,没有本质区别。由于妇女和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妇女有月经、白带、妊娠、分娩,儿童有麻木、痘、惊悸、营养不良,其余疾病与内科基本相同。所以在擅长辨证的基础上,在妇科和儿科的诊疗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对于妇科,他以调理气血为主,以疏肝健脾为枢机,运用寒温通利、热清利、虚补利、瘀消利的大法,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

对于儿科疾病,蒲福洲特别强调了小儿的生理特点。认为小儿属小儿阴,小儿阳,非纯阳,易虚易实,易寒热。一定要慎用平脉、察指纹、望面色、察苗窍、听声音、观动静等四诊的诊断方法,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并注意小儿阴、小儿阳之体不可攻。孩子没有七情内伤,但容易患感冒咳嗽和急性传染病,肠胃脆弱,容易误食感冒。蒲福洲诊治的儿科疾病均为危重急症,其治疗的成功体现了其娴熟的四诊技巧,其准确的判断和准确的用药足以为儿科医生所效仿。

医学意见

注意季节气候。

蒲福周强调“治病必以老为本,不以自然为本”,认为不同的气候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致病因素,所以要注意自然气候和季节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

比如麻疹,多发生在春季,但其他三个季节也会发生。症状不同,治疗也有异同。相似之处应该公开。对于有所不同者,可根据时令夏、湿、燥、寒,适当添加苦味或苦味和温和的温度。65438-0945年,初秋和成都地区儿童麻疹流行。那时候雨还在下,大街小巷都被淹了,病童的麻疹就藏在皮下,医生却拿来宣传。蒲福周将其与阴雨时间联系起来,热由湿而化,于是用升阳利湿之法,使湿开热过,疹毒骤出。虽然不清楚,但是热度消退,恢复了。如果用同样的方法,也要回答。

65438-0956年石家庄流行乙脑,清热解毒养阴治愈率达90%以上。但次年该病在北京流行时,采用上述方法效果并不明显。蒲福洲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北京多年多雨潮湿,属于暑湿过度。于是他用杏仁滑石汤、三仁汤调阳利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蒲福洲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在这次实践中,我体会到由于气候的影响,今年的患者出现了暑湿并重的现象,有的患者出现了一些症状。我们在治疗脑炎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这些。”

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他还注意气候的影响,适当添加相应的时令药物。如果用于治疗周期性发热,则根据季节灵活开药。夏季用四妙丸清热利湿,乌鸡散合四妙丸,提高疗效。为了配合季节,还要注意用药的剂型。1963治疗心气虚证疼痛(冠心病)一例,冬用药膏,夏用散剂,适应季节,既考虑了疗效,又方便了患者。

强调治病求根。

寻求治疗的本质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蒲福洲对此深有研究,并阐述了辩证寻根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首先是恶与正的关系。他认为,从邪与正的关系来看,“正存在于内,邪不可为,邪若合,其气为空”,以邪为标,以正为基。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过程,正是恶与权斗争的兴衰过程。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正气,掌握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如果只看到了病,单纯的驱走邪气,忽视正气,就失去了治病求根的意义。比如一个曾治的急性肝炎患者,前面治疗他的医生只把肝炎作为病毒感染的外邪一面来重视,这让仲阳更加受伤,饮食日渐减少,大便溏泄,四肢乏力,数月后卧床不起。蒲福洲采用香砂理中汤加吴茱萸、草果健脾和胃,扶正祛邪,患者恢复较快。

二是病因与症状的关系。他认为病因是根本,症状是标准。所以要寻求病因,治疗病因,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比如曾治的两个患者,一个尿失禁,一个尿失禁,从症状上看完全不同,但从病因病机上分析,都是中气虚弱。一个是中气不摄,导致尿失禁,一个是中气不运,小便不通。所以都是从中气虚弱入手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来治愈,而不是治大小便,这是中医异病同治的意思。再比如两个心悸的患者。虽然以心悸为主要症状,但有1例心悸患者伴有头晕恶心、痰多便溏、苔心黄腻、脉滑,是痰湿夹杂胆火扰心的证据。便溏是脾虚的表现。治宜用温胆汤化痰祛湿,清利胆热,用滋生丸调理脾胃。另一例心悸伴有冷汗、下肢浮肿、便溏,严重者心房颤动,属于心气不足,脾虚湿盛证。治疗应该是补心气,温脾化痰,治疗也要用温胆汤加减,但党参益珠如随症加减已见成效,辨症明辨,治本。

此外,蒲福周同时强调,首先要考察脾胃的强弱。他认为外感疾病需要帮助胃气,尤其是内伤,因为胃气来自中焦,胃气旺盛,开始固摄,这就是玉屏风散用白术的原因。所以每次溥复州都把脾胃作为外感病康复的关键。脾胃是后天之本,胃气郁则内伤难复。所以,治疗内伤必须时刻牢记胃气这一根本原则,在蒲福洲的临床实践中更是数不胜数。比如他治疗了一个久治不愈的阳虚低热患者,给他判了升阳益胃汤,每天服用15克,见效很快;但他又治疗了另一位寒湿痹患者,后期为邪气所伤。用建中汤调理营卫,温中补虚,再用薯蓣丸恢复。他说,“辨证论治要考察病因,分析邪正斗争的不同时机,因势利导,祛邪正,扶正祛邪。”病后调理要重视胃气。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健,气血充足才能康复。"

蒲福周调理脾胃,取升阳之法,仿叶护胃阴,升燥润燥,运用得宜,集与叶之长,加减补中益气汤、益胃汤,还常用补肾滋生丸,既避免了沈凌白术散补而致滞,又避免了香砂枳实丸消香燥之弊。

蒲福洲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理论精深,解除了百万患者的痛苦,为中医事业做出了贡献。周恩来总理称赞他是“高明的医生,懂得辩证法”,他确实是一位杰出的中医临床医生。(作者: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