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优势疾病”失眠

失眠,中医称之为失眠,又称“躺不下”、“目不满足”。这是一种以经常得不到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在睡眠时间和深度不足。人很难轻睡,或者困了就醒,或者醒了就整夜睡不着,往往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健康。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由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作息失调、病后体虚等原因,导致失眠,这是阴阳失和,阴虚不能收阳,杨灿不入阴所致。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失眠,中医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特色中医疗法,缓解失眠带来的痛苦。下面,介绍一些治疗失眠的特殊方法。

耳穴压豆

中医特色治疗

耳朵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关系密切。“肾气通耳”、“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肺主声,使你听而不闻”。

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到达耳朵,奇经八脉也与耳朵有关。《灵枢》中说:“耳为祖脉所聚。”。

耳廓对应的面积可以反映人体对应器官的病变。耳穴压豆,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益气安神。刺激耳穴可以抑制原有的病理兴奋病灶,不仅可以平衡阴阳,调理气血,还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烦躁、焦虑等情绪,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耳穴的选择是基于中医的脏腑理论。用胶带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在耳穴上,并给予适当的揉、按、捏、压,使其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操作简单,跟随治疗,患者很容易掌握操作要领,患者的依从性也会提高,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穴位敷贴

中医特色治疗

穴位贴敷可以根据经络理论和内病外治的原则治疗失眠。通过刺激失眠患者的体表穴位,促进经络运行,通过皮肤充分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调整脏腑功能、气血失调、阴阳失调。

该科通过辨证论治,发掘古方,根据失眠的不同类型,制作不同的穴位膏药,按照辨证取穴的原则,选取相应的穴位,达到沟通心肾、平肝潜阳、引火降逆的作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可以通过经络调理心肾,补肾养阴,聚火助火助水,使心火不亢奋,从而达到宁心安神的效果。

发掘古方制作不同穴位贴

高放

膏药,也叫药膏,因其剂型而得名,属于中医八大剂型之一:丸、散、膏、丹、酒、露、汤、锭。作为一种独特的中药复方制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汤剂和丸剂为散剂,非常适合失眠这种慢性病的调养治疗。

使用软膏治疗失眠具有副作用小、调理全面、生物利用度高、易吸收、药效持久、口感好、依从性好等特点。与中药汤剂相比,膏方克服了煎煮不方便、不易携带和保存的缺点。

与煎剂相比,治疗失眠的药膏可以减少液体的摄入,减少夜间起床的次数,更有利于失眠的治疗。相对于服用方便的中成药,药膏可以做到一人一膏,因人而异,自然疗效更好。

常用的治疗失眠的膏方有用于劳累过度、思虑过度引起的心脾两虚型失眠的补心安神膏,用于心阴血虚、心火亢盛型失眠的宁之膏。治疗失眠的药膏应在早餐前和睡前空腹服用,有利于吸收和药效。失眠治疗期间,应忌烟酒,不喝咖啡、可乐、茶、饮料等含咖啡因和咖啡因的饮料。阴虚失眠的人应少吃辣椒、牛羊肉、狗肉等辛辣食物。阳虚失眠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少食油腻及海鲜。如果药膏中含有人参,萝卜、萝卜、红茶、绿茶、绿豆都不宜食用。在服用药膏期间,如果遇到感冒、发烧咳嗽、肠胃功能紊乱等。,应暂时停用药膏以免留邪,待症状消失后再服用。

监督艾灸

督脉“过额入脑”,督脉的神是藏于心脑的神的一部分。温督脉可以调节脑神经的功能,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该科根据个人体质辨证施治,用辛香味强的药物温肾助阳,通络安神,引火归元。另外,艾叶性温,能温经散寒,有宁心安神的作用;而生姜性温发散,有解表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

故杜灸疗法采用中医辨证理论和经络理论,集药物、经络、艾灸的治疗作用于一体,既能温肾壮阳,又能温经通气血,使阴阳相交,使心神安眠。

中药浴足

足部有各种反射区对应着人体的各个器官,人体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都可以客观存在于足部的反射区。通过适当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脏腑的作用。

脚与全身所有的脏腑经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脚掌位于人体的最低处,是足阴三经的起始部位,足的三阳经也沿着脚掌运行。刺激足部穴位可以更好的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涌泉穴是全身俞穴的最低处,肾经第一穴。刺激涌泉穴可使心肾相交,从而宁心安神。

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丹参、远志等中草药,配合桂枝、干姜、肉桂等活血通络的药物,足以养心安神,活血通络,对缓解失眠有很好的效果。

供稿:中医系贾一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