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中药内服外用方(供参考)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中医称为漏肩、肩周炎。是肩胛肱肌、肌腱、韧带、滑液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创伤性炎症。,是由气血不足,失去筋脉支撑,外感寒湿或过劳所致。临床上表现为肩关节内外粘连,局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明显与运动和姿势有关,伴有肩外展、外旋和后伸。临床上采用内服中药结合局部外敷通常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中医临床一般将肩周炎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风寒侵袭、寒湿凝滞、瘀血阻络、气血不足。

风寒袭

症状:肩痛,活动受限,肩沉,冷痛重,舌质轻,苔白,脉紧。

治疗: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口服药:姜黄10g、羌活12g、当归12g、黄芪15g、白芍10g、甘草6g、防风10g、桂枝10g、威灵仙65438+。

外敷:防风、阿莎丽、威灵仙、羌活、独活各20克,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65438±05克,桂枝30克。

针灸处方:针刺手井、首义、守贞、大椎、手三里、外关、腕骨,用平补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放血拔罐药方:取肩井、肩骨骺、肩前、肩真、天宗穴,用三棱针扎针放血,再加拔罐,一次选两穴交替使用。

此型多为风寒侵入患者皮肤经络,导致肩部不通,肩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原则为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代表方剂为蠲痹汤。

寒湿凝滞

症状:肩部冷痛,因寒冷而加重,局部疼痛,局部剧烈疼痛。

治法:祛寒湿,通络止痛。

口服药:独活12g、桑寄生10g、阿莎丽2g、秦艽10g、防风10g、牛膝10g、杜仲10g、肉桂6g、生地65438+。

外敷:防风、威灵仙、羌活、独活、乳香、没药、木瓜、吴茱萸各20克,川乌、草乌、阿莎丽、紫苏叶各65438±05克。

针灸处方:取曲池、赤泽、首义、守经、合谷、阳陵泉穴进行针灸,采用泻下法,1次一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按摩疗法:取合谷、经曲、少府、内关、后溪、中柱穴,每穴按摩30-50次,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可持续3-4个疗程。

这种类型多是由于外寒湿侵袭而滞留肩部,寒湿长期积聚在肩部,使肩部经络不通。治疗方法以散寒除湿、化瘀通络为原则,代表方剂为独活寄生汤。

瘀血阻络

症状:肩关节刺痛,针状,拒按,活动受限,皮肤紫暗,舌紫暗,脉涩。

治疗: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口服药:当归12g,芍药10g,桃仁10g,红花12g,黄柏10g,防风10g,木通12g,生地15g。

外敷:归尾、川芎、桃仁、乌药、木通、苏木各20克,红花、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15克。

此型多因外伤、内伤挫折,导致肩经损伤。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代表侧为肢体损伤侧。

气血不足

症状:肩痛麻木,四肢无力,皮肤暗沉,精神疲劳,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周炎,舌淡,脉细弱。

治疗: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口服药:黄芪15g、肉桂10g、党参10g、茯苓15g、白术12g、炙甘草6g、当归15g、川芎12g、生地65438+。

外敷:白芍、当归、秦艽、川芎、阿莎丽、威灵仙各20克,赤芍、鸡血藤、葛根各20克。

火针疗法:局部使用火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理疗:采用超短波等高频电磁疗法,每日1次,1天为一疗程。此法具有消炎、止痛、解痉、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的作用。

此型多为外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使肩经失光所致。治疗方法以益气养血、通络散寒为原则,代表方剂为十全大补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