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简介
2英文参考ramu Li mori[朗道汉英词典]
桑葚ig[湘雅医学词典]
桑枝[湘雅医学词典]
白桑枝[湘雅医学词典]
桑枝[中国药典(2010版)]
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概述桑枝是中药的名称,来源于本草。它是桑科植物桑树[1]的干燥枝条。桑枝长圆柱形,分枝少,长短不一,直径0.5 ~ 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具许多黄褐色点状皮孔和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稍半圆形叶痕和黄褐色腋芽。坚韧,不易折断,纤维状断面。切片厚0.2 ~ 0.5厘米,皮薄,木质黄白色,放射状射线,髓白色或黄白色。轻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桑葚片为椭圆形斜切片,俗称瓜子片,单面黄白色放射状纹理,中央有髓,白色海绵状,周围灰黄色或黄褐色,质韧,稍有气体,味淡[2]。酒桑枝表面发黄,微焦,微醇[2]。炒过的桑枝表面微黄,偶有焦斑[2]。
桑枝味微苦,性平,入肝经。它们有祛风除湿、利关节的功效。它们用于风湿、肩、臂和关节疼痛和麻木。生桑枝主要用于散血中风热,可用于风热入血引起的风痒、皮肤干燥、紫白癜风[2]。将煎好的汤外洗或炼膏涂抹,或内服[2]。酒炙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增强[2]。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顺通关节,用于肩臂关节疼痛麻木、水肿、脚气[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记载了该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拼音姓名s ā n ɡ zh:和
5拉丁名桑枝(La)(中医术语(2004))
6英文名mulberry ig(中医术语(2004))
7桑枝别名桑条(《本草》)
桑枝的配方是名桑枝、嫩桑枝、酒桑枝、炒桑枝[2]。
9出处来自本草。
10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桑枝为桑科植物桑树的干燥嫩枝。
中医字典:桑枝是桑科植物桑树的嫩枝。
中药:桑枝是桑科的桑树吗?银合欢的嫩枝
11原植物形态学《中华本草》:桑葚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度3 ~ 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纹;根皮黄褐色或红黄色,纤维强。单叶互生;叶柄长1 ~ 2.5厘米;叶片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5-20厘米,宽4-10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状齿,有时分裂不规则,上表面无毛有光泽,下脉有短毛,叶腋间有毛,三条基脉与细脉交织成网,背面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是单性的,雌雄异株;雌花序和雄花序排列成穗状花序,腋生;雌花序长1 ~ 2厘米,有毛,总花梗长5 ~ 10毫米;雄花序长1 ~ 2.5厘米,下垂,微有毛;雄花有花被4枚,雄蕊4枚,中央有一个不育的雌蕊;雌花有花被片4,在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大多簇生成椭圆形或长方形聚合果,长1 ~ 2.5厘米,初为绿色,成熟后变为肉质、深紫色或红色。种子很小。花期为4-5月,结果期为5-6月。
12产地桑枝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3]。
中医大辞典:全国大部分地区生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河北、四川。
中华本草:桑葚生于丘陵、山坡、村落、田野等地,多为人工栽培。分布在全国各地。
13采收与初加工《中国药典》:春末夏初采收,脱叶晒干,或鲜时切片晒干。
中药大辞典:春末夏初采收,去叶,略晒干,新鲜时切成30-60厘米的段或斜切片,晒干。
中药:春末夏初采收,去叶,略干,新鲜时切成30-60厘米的段或斜切片,晒干。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桑枝长圆柱形,分枝少,长短不一,直径0.5 ~ 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具许多黄褐色点状皮孔和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稍半圆形叶痕和黄褐色腋芽。坚韧,不易折断,纤维状断面。切片厚0.2 ~ 0.5厘米,皮薄,木质黄白色,放射状射线,髓白色或黄白色。轻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
中药大辞典:干燥嫩枝长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5 ~ 1 cm。外观为灰黄色或灰褐色,具许多浅褐色点状皮孔和细纵条纹,可见灰白色半月形叶痕和褐黄色叶芽。坚韧,有弹性,不易折断,切面黄白色,纤维状。斜片呈椭圆形,长约2毫米。切面皮薄,木质黄白,纹路细密,中央有细而软的果肉。它长满了草,有点粘。质嫩、切面黄白为佳。
中药:芽长圆柱形,分枝少,长短不一,直径0.5 ~ 1.5 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具许多黄褐色点状皮孔和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稍半圆形叶痕和黄褐色腋芽。坚韧,不易折断;纤维切片。切面厚0 . 20 . 5厘米,皮薄,木质黄白色,射线状,髓白色或黄白色。轻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
质嫩、切面黄白为佳。
15中药显微鉴定:桑葚粉呈灰黄色。①纤维多,成束或单根散在,缠结,淡黄色或无色。很长,稍弯曲,直径8 ~ 33微米,壁厚4 ~ 15微米,非木质化,细胞腔很薄。②石细胞多数成群,淡黄色或黄色,圆形、卵圆形或方形,直径13 ~ 39微米,少数长达70μm,壁厚6 ~ 20微米,部分具有明显的纹层、明显的孔沟和小的细胞腔。另一种石头的细胞壁很薄。③具有晶体的厚壁细胞成组或单个散布。形状和大小与石细胞相似,细胞腔内含有1 ~ 2个草酸钙立方体。④草酸钙的方形晶体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存在,直径为520微米..⑤木射线为异源细胞射线,壁串珠状,有细坑。⑥木质纤维多成束,常与木射线细胞相连。呈长梭形,末端有尾尖,直径12 ~ 20μ m,壁厚约2μm,凹坑少,无明显沟槽。⑦导管主要是边缘有孔的导管。⑧乳管偶见,直径10 ~ 25 (~ 30)微米,内含细小颗粒状分泌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桑葚粉呈灰黄色。纤维多,成束或散在,淡黄色或无色,稍弯曲,直径10 ~ 30μ m,壁厚5 ~ 15μ m,弯曲部分有皱褶,细胞腔很薄。石细胞淡黄色,圆形、方形,直径15 ~ 40μ m,壁厚5 ~ 20μ m,细胞腔小。含晶体的厚壁细胞呈簇状或散在排列,形状和大小与石细胞相似,细胞腔内含有1 ~ 2个草酸钙立方体。草酸钙的方形晶体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呈散在状,直径5 ~ 20 μ m,木栓细胞表面观为多边形,纵壁呈扁平或弯曲状。
16桑枝加工唐代有醋淬、炭制的方法(《长生不老、愈伤续断秘方》)[2]。
到了宋代,又增加了醋炙、以黑彩为终的米醋煎(《生技综录》)和细切煎香(《普济十方》)等方法。
清代又增加了蒸酒(《德培本草》)和烘蜜(《良友集》)的方法[2]。
现在主要的加工方法有酒炙、爆炒等[2]。
16.1桑枝的加工方法16.1桑枝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充分湿润,切片,晒干,筛去杂物[2]。
16.1.2取带酒桑枝片,加入一定量黄酒拌匀。待酒完全吸收后,放入煎炸容器中,用文火加热,煎至黄色,取出冷却,筛去杂物[2]。
每100kg桑枝,用黄酒12 kg。
16.1.3炒桑枝,取桑枝碎片,放入炒制容器中,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取出放凉,筛出碎片[2]。
16.2成品桑枝为椭圆形斜切片,俗称瓜子片,单面黄白色,放射状纹理,中央有髓,白色海绵状,周围灰黄色或黄褐色[2]。强硬[2]。轻微的气息和淡淡的味道[2]。
酒桑枝表面发黄,微焦,微醇[2]。
炒过的桑枝表面微黄,偶有焦斑[2]。
16.3加工功效桑枝生品主要用于祛风热入血,可用于风热入血引起的全身瘙痒、皮肤干燥、紫白癜风[2]。将煎好的汤外洗或炼膏涂抹,或内服[2]。如治疗内外障碍、血管翳、红脉、嗜睡的洗眼方(《生肌综录》);桑枝汤治疗紫癜(太平盛辉方)[2]。
酒炙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增强[2]。如桑建汤(中医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寒湿痹痛、关节痛、肢体挛缩[2]。
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顺通关节,用于肩臂关节疼痛麻木、水肿、脚气[2]。对于风湿性关节痛,尤其适用于上肢和手臂疼痛。简单用本品炒煎(技能处方);控水气、脚气也用桑葚条、香水煎(《生技总录》);桑枝膏(净月全舒)用于治疗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或脚气水肿[2]。
16.4储存方法:储存于通风干燥处的干燥容器中[2]。防霉[2]。
17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桑枝味微苦,性平。肝经。
《中华本草》、《中医大辞典》:桑枝味苦,性平,入肝经。
本草:“平。”
《本草纲目》:“苦而平。”
医林编:《甘新·平》
《本草返老还童》:“味苦,微寒,无毒。”"桑葚头:味苦,性寒,无毒."
《德培本草》:“始于太阴经。'
本草回春:“入肺肾。”
《本草纲目》:“始于太阴经。”
18桑枝的功能与主治《中国人民药典》(2010版):桑枝具有祛风除湿、利关节的作用。用于风湿、肩、臂、关节疼痛麻木。
中医大辞典:桑枝有祛风除湿、利关节、利湿的功效。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挛缩、脚气水肿、体风瘙痒。
中药:桑枝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主要风湿关节痛、中风偏瘫、水肿脚气、体风瘙痒。
中医大辞典:桑枝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利水汽的功效,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肩背痛、肢体挛缩、中风偏瘫、紫绀、白癜风、脚气水肿:汤剂,15 ~ 30g [3]。
老桑树上的根瘤叫桑瘿,风湿胃痛内服治疗[3]。
《中药炮制》:桑枝生品主要用于散血中风热,可用于风热入血引起的全身瘙痒、皮肤干燥、紫绀白癜风[2]。将煎好的汤外洗或炼膏涂抹,或内服[2]。如治疗内外障碍、血管翳、红脉、嗜睡的洗眼方(《生肌综录》);桑枝汤治疗紫癜(太平盛辉方)[2]。
酒桑枝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2]。如桑健汤(中医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寒湿痹痛、关节痛、肢体挛缩[2]。
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顺通关节,用于肩臂关节疼痛麻木、水肿、脚气[2]。对于风湿性关节痛,尤其适用于上肢和手臂疼痛。简单用本品炒煎(技能处方);控水气、脚气也用桑葚条、香水煎(《生技总录》);桑枝膏(净月全舒)用于治疗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或脚气水肿[2]。
本草图解:“治全身风痒燥,脚气,肢体拘挛,上气,头晕,肺气咳嗽,消食,小便不利,口干。”
《本草纲目》:“平喘止咳逆气,消肿毒痈。”
《本草纲目》:“摆脱抽筋。”
《本草纲目》:“利关节,养津液,活血祛风。”
《玉蜀黍药解》:“治中风,咳嗽。”
本草返老还童:“补肺气,祛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
《岭南采药录》:“以除关节风病治老年鹤膝风。”
现代实用中医:“取嫩枝叶配药膏,治高血压、手脚麻木。”
《本草纲目》:“桑枝,专用于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痛;我在槐树、柳树和桃树的枝头上感到全身发痒。"
19桑枝化学成分中药大辞典:桑枝含鞣质、游离蔗糖、果糖、水苏糖、葡萄糖、麦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茎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如桑色素、桑色素、环桑色素和环桑色素。木材中含有桑色素、柘树宁、桑根酮、四羟基二苯乙烯、二氢桑色素和二氢山奈酚。
中药:桑枝含鞣质、蔗糖、果糖、水苏糖、葡萄糖、麦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茎含黄酮类:桑葚、桑葚、环桑、环桑。木材中含有桑色素、柘木素、2,4,4 ',6四羟基二苯甲酮(2,4,4 ',6四羟基二苯甲酮)、2,3 ',4,4 ',6五羟基二苯甲酮(2,3 ',4,4 '。心材含有二氢桑色素、二氢山奈酚、2,4,3 ',5 '四氢芪(2,4,3 ',5 '四羟基二苯乙烯)[6]和白辛醇。
桑枝皮中含有桑色素、环桑色素、桑色素、环桑色素、桦木酸、鞣质等[3]。
桑枝还含有多种糖类成分[3]。
20桑枝的药理作用桑枝中含有的桑色素具有体外抗菌和抗病毒作用[3]。
体内试验,桑枝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和明显的诱变作用[3]。
桑枝可提高患者淋巴细胞转阴率[3]。
用法用量21桑枝《中国药典》(2010版):9 ~ 15g。
中医大辞典:口服:汤剂,1 ~ 2两;或者熬药膏。外用:水煎熏洗。
中药:口服:煎服,15 ~ 30g。外用:适量,水煎熏洗。
桑枝选自22个方剂,常与防己、威灵仙、羌活、独活等配伍使用。
桑枝擅长上肢行走,尤其对治疗肩背疼痛和经络不畅有疗效。它们可以涂在药膏里服用,也可以和祛风湿的药物一起服用。
22.1用一升桑枝治疗手臂疼痛。切细,炒熟,三升水两升煎,一整天都要吃。(“技能”)
22.2控水,齐脚气,桑葚条,二两。炒香,加一升水,炒两次,每天空中服用。(《盛记总录》)
22.3治疗高血压,桑枝、桑叶、茺蔚子各5元。加入1000毫升水,煎成600毫升。睡前洗脚30 ~ 40分钟,洗完再睡觉。(辽宁中草药“双桑降压汤”新医疗展资料选登)
22.4治紫癜桑枝十斤(档),益母草三斤(档)。上药,用五桶水五升文火煎制,滤去药渣,放入小锅中熬成糊状。每天晚上躺下的时候,用温酒调一下。(《太平盛辉方》桑枝汤)
23药典标准桑枝23.1桑枝名称
桑植
桑枝
23.2本品来源于桑科植物桑树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收获,摘叶晒干,或新鲜时切片晒干。
23.3性状本品长圆柱形,分枝少,长短不一,直径0.5 ~ 1.5 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具许多黄褐色点状皮孔和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稍半圆形叶痕和黄褐色腋芽。坚韧,不易折断,纤维状断面。切片厚0.2 ~ 0.5厘米,皮薄,木质黄白色,放射状射线,髓白色或黄白色。轻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
23.4鉴别本品的灰黄色粉末。纤维多,成束或散在,淡黄色或无色,稍弯曲,直径10 ~ 30μ m,壁厚5 ~ 15μ m,弯曲部分有皱褶,细胞腔很薄。石细胞淡黄色,圆形、方形,直径15 ~ 40μ m,壁厚5 ~ 20μ m,细胞腔小。含晶体的厚壁细胞呈簇状或散在排列,形状和大小与石细胞相似,细胞腔内含有1 ~ 2个草酸钙立方体。草酸钙的方形晶体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呈散在状,直径5 ~ 20 μ m,木栓细胞表面观为多边形,纵壁呈扁平或弯曲状。
23.5检查23.5.1中的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1.0%(附录ⅸ H第一种方法)。
23.5.2总灰分不得超过4.0%(附录ⅸ k)。
人体表面积计算器身体质量指数指数的计算和评估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正常体重增加药物安全分类(FDA)五行和八字成人血压评估体温水平评估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转换基础代谢率计算钠补充计算器铁补充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快速检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快速检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酒精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现在算!
23.6应通过醇溶性提取物方法测定提取物(附录X?a)热浸法下,用乙醇作溶剂时,不得低于3.0%。
23.7桑枝饮片23.7.1炮制23.7.1桑枝不切片,洗净,充分湿润,切成厚片,干燥。
本产品为圆形或椭圆形。外皮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少许皮孔。切面皮薄,木材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髓白色或黄白色。轻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
23.7.1.1.1提取物与药材相同。
23.7.1.2炒桑枝,取桑枝片,按炒法(附录ⅱD)炒至微黄。
该产品的形状像一根截面呈深黄色的桑枝。微香。
23.7.1.2.1检查水分含量与药材相同,不得超过l0.0%%。
23.7.1.2.2鉴别和检查(总灰分)同药材。
23.7.1.2.3提取物与药材相同。
23.7.2性味、归经微苦、平。肝经。
23.7.3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利关节。用于风湿、肩、臂、关节疼痛麻木。
23.7.4用法用量9 ~ 15g。
23.7.5储存在干燥的地方。
23.8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