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药交会的发展经验
1,会议初始阶段(1958-1965)
1958 10解放后首届全国樟树交流会在清江宾馆召开。委托100,成交(订单)金额1.5万。1958-1965年,* *举办了10次樟树全国药材交流会,参会代表共计5000余人,成交额5亿多元。十年内乱,百业凋零,樟树药博会也未能幸免,闭关16年。
2.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初)
在此期间,大会在软硬件、成交额、知名度、规模、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
1980 165438+10月,樟树恢复11全国药材交流会。中西药、中成药、西药、医疗器械被列入本次交流会。有1041个单位,代表2673人,成交7000多个品种,成交额12439万元。
1982年,清江县委、政府新建杜尧宾馆,层高10层,作为药交会的食宿场所,以及25000多㎡的药材交易市场,展位2000多个,展厅200多个,使大会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住宿点。
1988 12、清江撤县设市,成立樟树医药管理局,负责药都樟树药业的日常工作和每年的全国药材交流会。
1989年在杜尧酒店旁边新建了以杜尧大厦为主体的15000㎡交易场所,交易展厅200多个,展位2000多个,与杜尧酒店融为一体,硬件设施进一步扩充。当年第二十届樟树药博会交易额首次突破6543.8+0亿元,显示了改革开放后樟树药博会的强大生命力。此后,一年一度的药博会参会人数、品种、交易额猛增。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医药行业日新月异,樟树药博会年年创新高。
1998期间,樟树第29届全国药材交流会参会代表集中,人数稳步增长,厂家3000余家,3万余人。贸易活跃,药材5000余种,中成药1800种,形成了药材与成药并存,药品与医疗器械并重的局面。
从1999的第30届药博会到2001的第32届药博会,参会人数和成交金额都徘徊在历届樟树药博会之间。
3.过渡期(2002年至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营销手段的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普及,传统药交会的功能和作用受到了冲击。为振兴樟树医药产业,提升药都品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举全市之力办樟树药博会的思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综合社会效益为主,使樟树药博会形式更生动、内容更多、档次更高、形象更好。在彰显中国药都悠久的医药文化和产业化优势、宣传中国药都樟树、扩大医药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樟树药博会因此增添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2年,樟树全国药品交易会主会场设在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商贸展示中心(建筑面积8000㎡),3×3㎡国际标准展位300余个,市场内2×2㎡室外药材展位1000余个。
200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首次承办会议,使会议更高级、客商更多、交易更多、影响力更大。会议期间,在樟树举办了首届省招商会,成效明显。
2006年,樟树第37届全国药博会期间,举办了“一曲入樟树药都”歌咏晚会。建成了用于药交会开幕式的“药都广场”,药交会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
2011樟树第42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围绕“创新、健康、合作、发展”四大主题,再次取得圆满成功。据统计,本次大会各项指标均超越历史,包括:全国药品生产企业超过965,438+000家,参会人数超过86,000人;参展企业510余家,参展企业12000家,成交额26.8亿元。签约医药产业项目28个,投资44.72亿元。大会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樟树乃至江西省的对外形象,也扩大了全省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在国内外医药行业产生了强烈反响。
由于大会在新建的中药材市场举行,樟树药博会的两个传统特色明显加强:一是中药材现货交易十分活跃。会议期间,在中药材专业市场设置摊位1000个,来自贵州、云南、甘肃、宁夏、新疆、浙江、东北各省中药材主产区的药商摆摊设点,集中展示人参、冬虫夏草、鹿茸、天麻、枸杞、当归、党参、田七、海龙、海马。中药材贸易在规模、知名度、交易量、影响力等方面在全国医药会展行业中独树一帜。二是成为全国橡胶企业的营销主战场。会议聚焦了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山东福牌阿胶集团、河南福仁堂药业等国内20余家胶水(阿胶、鹿胶、龟甲胶)生产企业及知名药企。这些企业投入巨资,大打营销战,销售异常活跃。近几届药博会,仅东阿阿胶集团销售额就达10多万元,樟树药博会已成为全国胶水。正如山东东阿阿胶公司副总经理程继忠所说:“其他药交会可以不去,但我们每年都会去樟树药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