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什么被称为“甲骨文之父”?他是怎么找到甲骨文的?

王被誉为“甲骨文之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商代甲骨文的学者。

王发现甲骨文的故事与他在光绪二十年(公元1899年)患痢疾有很大关系。

当然生病了还得吃药,于是王就派仆人去京城的鹤年堂(一家成立于公元1405年的中药店)拿药。因为王本人也精通医术,他的仆人从鹤年堂取药回来后,他像往常一样检查这些药材,看看自己是不是抓错了药。结果,这些药材中一味被称为“龙骨”的药材引起了王的注意。

龙骨是一种动物甲骨文,上面有一些奇怪的符号。作为北京著名的金石学专家,王一眼就看出这些符号是人为刻画的。根据他多年对古文字的研究,他很快断定这应该是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古文字。

王非常热衷于这一发现。他立即去鹤厅把库存的所谓龙骨全部买下,从鹤厅得知这种甲骨是安阳的毒贩范卖到北京的。王找到范身边,向他高价索要这种带有特殊符号的龙骨。

范卫青也没有辜负他的使命。那一年,他买了12块签了字的甲骨转卖给王(每块王出二两银子)。范在重金的鼓励下,千方百计在安阳等地到处购买甲骨。他在1900进京拜见王时,一次就取出了多达800块甲骨。据说一枚棋子上的特殊符号多达52个!

王不仅通过范收集甲骨,还通过其他渠道收集甲骨。王得知魏县古董商赵之斋有大量此类甲骨,便上门收购,一次获得甲骨数百片。

经过对王收藏的1500多块甲骨的初步研究,根据他丰富的金石学知识,断定这些甲骨上的符号就是商代的文字!甲骨卜辞,中国已知最早的系统文字,是王如此认定的,所以王是当之无愧的甲骨卜辞之父!

可悲的是,正当王想进一步研究收集的甲骨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王在任公使期间,积极组织驻京工作。当八国联军到达北京城下时,王组织人力在北京东南的东便门进行抵抗。但慈禧太后被光绪皇帝困住,逃往西方的消息传来后,守军立即散去。

王被任命为大臣时,私下对亲友说:“我愿为此而死。”。看到军队溃散,外敌进京,王坚决遵守自己的诺言。王回国后,其随身携带的妻子谢云鹤和守寡的儿媳张都被打死在井里。王时年55岁。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王生前收藏的龙骨并没有随他一起丢失。

1902年,王之子王崇烈回京办理父亲丧事。他卖掉了父亲生前收藏的古董,还清了父亲生前欠下的债务。此时,《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在北京。他听说甲骨文后,向王崇烈要了。王重烈认为刘鹗是一个能完成父亲遗愿的人,于是以一半买一半给的价格系数,将王生前所藏的1500多块甲骨转让给刘鹗。

刘鹗后来自己收集了3000多块甲骨。后来,他把这些甲骨的拓片选了一些,编辑成书,名为《铁云藏龟》,在世界上出版。《铁云藏龟》一书是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关于甲骨文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甲骨文研究的正式开始。在《铁云藏龟》一书的序言中,刘鹗详细描述了王收集甲骨文的过程,向世人介绍了甲骨文之父。

甲骨卜辞是王无意中发现并大力收集的,后由刘鹗成书公诸于世。距今近3000年的古商朝,慢慢向后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