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配伍介绍

黄芪为豆科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是常用的滋补中药。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作用,可治疗各种虚证。其兼容性和应用如下:

肺脾气虚,中气不足。

黄芪主要入脾、肺经,有补中益气、升阳之功。黄芪可用于肺脾两虚,食少便溏,咳嗽气短,神疲乏力,或气不摄血,各种出血崩漏,子宫脱垂等患者。如果出现气虚,人参、白术搭配好,增强补气功效;大便稀,脾虚食少者,除党参、白术外,常加茯苓、炒扁豆、炒薏苡仁健脾止泻。治肺虚、咳嗽、气喘、气短、痰稀白者,常与党参、茯苓、陈皮同用,或与人参、五味子、紫菀同用,以益气敛肺,如雷勇钱芳补肺汤。如便血、吐血、崩漏等气虚血不能吸收者,常与人参、当归、桂圆等配伍益气补血,见《颜氏济生方》归脾汤。

黄芪长于补气升阳,故中气下陷导致脱肛、子宫脱垂等脏腑疾病。黄芪是必备药材。临床上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同用,以增强举力,如脾胃学说中的补中益气汤。现在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临床上加了大剂量的枳壳,每次效果都不错。

防御不足自汗

黄芪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与防风、白术同用,治虚劳自汗,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它还可以与收敛和止汗药物结合,如牡蛎和浮小麦,以增强止汗效果,如方菊的牡蛎粉。若气虚阳弱多汗者,可配伍附子、生姜,以补益气阳、固表止汗,如《颜氏方继生》之芪唐宓。对于阴虚盗汗,也可以治疗。宜与盛迪、黄精配伍,以滋阴泻火,如石兰密仓当归黄流汤。

气血不足所致疮痈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托毒生肌之功,有“疮圣药”之誉,故常用于气血两虚之疮。若时间久了脓不溃,则与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同用。托毒排脓,就像正宗外科手术中的头三浦。若溃疡持续时间较长,则与当归、人参、肉桂、熟地黄、白术等同用。益气养血,养毒生肌,收口,如方菊的石全大补汤。如小儿痤疮、虚脱气虚者,可配伍人参、肉桂、炙甘草,益气透疹,如《博鉴》保元汤。

四肢麻木和偏瘫

黄芪补气力强,能使血液旺盛。故气血虚弱导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可用黄芪治疗,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本品与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配伍,以利温经通络,调和营卫,缓解痹痛;《益林改错》补阳还五汤与当归、川芎、桃仁同用治疗中风偏瘫。“101选方”蠲痹汤与羌活、防风、当归等配伍。治疗气血不足的肩臂风湿痹痛。

水肿

黄芪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脾虚湿阻所致的四肢面部水肿、小便不利。常与防风、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中的季芳黄芪汤,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