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明的主要个人事迹。
2000年,李向明同志为了挽救濒危珍贵的道地柚,投入巨资成立了“化州绿色生命有限公司”,聘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相关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2名中高级专家,对当时化州残存的橘树及其种植的地理气候条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本草纲目》记载的橙子是一种柚类果树,橙子的药用名为“正茂化橘红”,地理生长单一,但离开这一地区就会发生变异,失去药用价值。那些年剩下不到65,438+0,000棵橘子树。为了寻找繁育和种植区域,李向明同志带领专家组走遍化州市所有的丘陵和丘陵,选择化州市平定镇(天堂掌)老桔红色区域,开垦山地3.5万亩,建立桔红色花卉GAP基地。运用现代生态学和农业景观学的理论,对3.5万亩山区进行科学规划,使山、水、田、林、路等要素必须处于一个纯天然的和谐系统中。建立了化橘红、赤小豆叶、草本植物混种模式和檀香、沉香、化橘红、赤小豆叶、儿茶混种模式,并根据农业景观理论合理设计基质和廊道。同时在陡坡和山顶留下次生天然林,以维持物种多样性和原生态,作为基地开发研究的对照。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采用管道灌溉系统节水节能。经过5年多的努力,化橘红GAP基地已初具规模,1.3万亩(约26万株)化橘红树已有部分结果。6000亩檀香(约20万株)、沉香(约31万株)长势良好,树高2.0米以上。7000亩块状水源涵养林起到了良好的蓄水保土作用。由于采用了可持续发展模式和GAP技术,基地的生态环境日趋完善。据中科院土壤生态研究所检测,种植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5%,重金属农药残留保持在复垦前水平,地表径流系数下降9.2%,水土流失下降3%。基地内生物种群平衡,无病虫害过度流行,生态效益初步良性。
2.产学研和谐结合与科技资源有效配置。
化橘红GAP技术体系的构建涉及多个学科,如中药、植物分类学、土壤生态学、植物保护、分子生物学、环境保护、生态景观等。而地处粤西山区的化州市,就缺乏这样的人才。作为私企,只能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李向明同志利用人才的洼地效应,在高精尖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如广京等地设立研究窗口,组建了化州绿色生命公司专家组研发团队。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中医药研究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山大学等生物和中药领域的科技资源优势,投入研发经费2000多万元,先后启动项目100余项,成功解决了化橘红GAP体系的技术难题:种质资源的鉴定、保护和开发利用;化橘红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化橘红DNA和化学指纹图谱的构建:天牛科的生物防治;化橘红微生态环境设计与分析:化橘红专用有机肥开发:化橘红果实采摘加工技术标准及大部分SOP规定的构建。由于产学研成果显著,化橘红GAP基地得到了广东省科技创新项目、科技部863计划、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基金、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广东省重点项目的支持。
3.在GAP平台上打造现代管理模式。
随着SOP的编写,有学者认为GAP已经完成。但是,通过实践,李向明同志发现,必须在GAP平台上创建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才能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几年的运作,李向明同志先后建设了管理的软件和硬件。首先,方法工程绩效控制工程、工作机械化设计与扩展、工作设计采用社会技术系统原则,既考虑了适宜性、开放性和系统完整性要素,又强调了人的价值观,设置了标准要素如:安全感;合理的工资和报酬;公平对待;没有压力;有意义且有兴趣地工作;工作多样化;有竞争力地工作;自我控制、工作控制和工作场所控制;独立决策的范围;学习和成长;对贡献的认可,个人品牌效应等。经过几年的运行,所设计的组织机构已被证明是中药材SOP规定得到彻底执行的保证。由于作业机械化与人性化的良好结合,柚子GAP基地的管理具有与产业化管理同等的效果,具有可操作性、可控性、反馈性和结果可预见性,改变了几千年来农业生产的陋习,使田间作业规范化、高质量。管理硬件采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对每一块地、每一个品种、每一棵树都进行档案和动态信息采集处理,使管理者的日常操作和决策准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