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怎么煮?

中药怎么煎

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使用中药有很好的效果。但中药一般需要煎煮取汁,煎煮的过程有一定的技巧。医圣李时珍说:“谁服汤药,谁精于积,医如法,而煎药者不计后果,水火不善,火候失控,则药无用。”为了充分发挥中药的功效,在中药煎制过程中有严格的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1,煎药器皿的选择:

最好用砂锅或者搪瓷锅,或者不锈钢锅;耐火砂锅或煲最理想,因为它受热均匀,性质稳定,汤汁浓稠,质量高。禁止使用铝锅、铁锅、铜锅(特殊要求除外);因为铝、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很可能与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但会沉淀一些有效成分,降低药效。严重时会产生有害物质,产生毒性。

煎药器的容量要稍大,以利于熬煮时药液的连续翻滚;锅盖要稍微高一点,可以让水和挥发性成分“回流”。煎锅要经常保持清洁,每次煎药后要立即清除残渣,以免影响下一次煎药效果。

2、加水要适度:

加水量要视药量、吸水程度、煎煮时间长短而定。一般第一次煎药加水量较多,药材浸没2 ~ 3cm第二次油炸时加入的水量可以适当减少。

对于吸水性强的药材,可将大量药材分别煎煮,弃渣取汤,再用此汤煎服其他药物;也可以将需水量大的和需水量小的分别油炸,分别过滤汁液,然后混合、煎煮、浓缩。另一种方法是将药物煎煮三四次,然后将滤液混合在一起,浓缩至一定量。

需要注意的是,煎药时不宜频繁加水,不利于药物分解。如果药烧焦了,就应该扔掉。一般不宜用水煎服,以防发生化学反应而中毒。

3.浸泡中药的注意事项:

为提高药物的煎煮率,煎煮前应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min。冬季用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蛋白质或淀粉成分突然受热凝固,在外层形成致密的涂层,或使某些大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另外,一些大的药材、种子药材、金石学要打碎,方便炒制。

4、把握温度的大小:

温度是指火的大小和温度,分为“小火”、“中火”、“旺火”,也称“慢火”、“猛火”。

“小火”药液微沸,药液内药物对流不明显,俗称“芝麻沸”,需每隔5~6min搅拌一次。“中火”药液沸腾,药液内药物对流明显,俗称“鱼眼沸腾”,每隔3 ~ 5分钟需搅动一次。“旺火”药液处于沸腾状态,药液中药物对流极为明显,上下翻腾。药液底层中间部分没有药物,要经常搅拌,以免溢出。

煎药方法有三种:速强轻煎(解表),第一次煎煮10~20min,第二次煎煮5~10min。中汤(一般药物)用武火煮沸后改中火。第一次煎煮20 ~ 25分钟后,第二次煎煮15 ~ 20分钟。

用武火复煎(补),再降火,第一次煎沸30~40min,第二次煎沸20~30min。

5.特殊要求:

中药汤剂的应用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要按照处方进行。

①单煎:为了保证某些贵重药物或活性成分强的药物,如人参等。,为充分发挥药效,避免浪费,需单煎;即单独煎煮去渣后,可与其他药物的煎液一起服用。

②先煎:由于方中不同药物浸出有效成分所需时间不同,应先煎一段时间,再用此汁煎成其他药物。矿石、带壳水果要先炒;有毒的药要长期煎服,降低毒性。其他重药,如鳖甲、龟板、龙骨、牡蛎、石决明、厨土等。,也应该先炸。

(3)后腰:指含有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物,长期煎服易流失。有些药物,如大黄、薄荷、佩兰、丁香、鱼腥草、砂仁、豆蔻等。通常在以后使用,以保持其最佳功效。

4.宝鉴:多为颗粒种子,绒毛或质地较轻,体积较小,易粘结、油炸的药物。药汁中绒毛不易清除,服用后刺激咽喉,容易引起剧烈咳嗽。轻籽浮在水面上,药汁煮沸时容易溢出锅外,需用纱布包裹后煮沸。如赤石脂、车前子、海金沙、旋覆花等。

⑤内服:贵重的药和一些不能加热的药要用药汤内服。如三七、羚羊粉、琥珀、朱砂(受热易生成汞)、雄黄(受热易生成砷)、麝香等。

⑥融化:指胶水和糖;服用前用少量水蒸发或温热溶解药汤。如阿胶、鹿角胶、明胶、麦芽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