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什么特色植物吗?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彰显苏州特色农业的魅力

-

2007-5-8 9:18:54

新形势下的新课题

四月的姑苏,春光明媚。在昆山千灯镇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玻璃棚里,绿色的幼苗正在泥炭土上悄然生长。据相关人士介绍,这叫霍山石斛,是我国濒危植物。经过组织培养、保护和开发,这个东西以后会作为干品出售。是一种名贵中药,叫金凤豆,出口价格每斤3000美元。

近年来,苏州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令人瞩目。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自古有“鱼米之乡”美誉的苏州,能否续写农业发展新的辉煌篇章?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戎说,“虽然苏州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很小,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并没有放松。苏州坚持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以现代科技改造农业,以先进形式促进农业,引导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生态林业、特色水产、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格局。”

霍山石斛的种植是落实上述思路的活样本。

在房子里种田很容易。

农民形象地把栽培霍山石斛称为“宅中耕作”。这种农业生产项目不靠天气,靠科技赚钱。昆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引进了55家内外资企业,建设了大量的温室大棚,种植了近2万亩新产品。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已引进新品种186个,推广新品种155个,建立了超过1000个母本的亲本库,实施了生物技术、设施栽培、节水灌溉、集约化技术。比如这里种植的蝴蝶兰就有1000多个品种,可能是中国蝴蝶兰品种最多的基地之一。这些蝴蝶兰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每年为市场提供500万株蝴蝶兰,每株蝴蝶兰卖60元,效益可观。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相城区建设了一个科技园,一期投资5000万元,建有400平方米的组培室和6000平方米的自控玻璃温室。通过这一载体,55名专业技术人员培育了百合、朱顶红、金边丝兰、水生常绿鸢尾、观赏贝母等花卉新品种通过杂交和选择,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使苏州成为我国重要的球根花卉种质资源库。每年从这片“有房的农田”中,工厂化生产出300万株苗木和80万株高档盆花。记者在苏州苏越农业新技术开发应用公司看到,这里的农田已初步实现企业规模生产,有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钢管大棚和连体大棚。上海、浙江、安徽等农科院的新产品和蔬菜在这里按照ISO质量体系生产,为大众提供安全优质的蔬菜。

水是农民的聚宝盆。

在春风,苏州太湖之滨的东山镇,农民们正忙着采摘、采摘和炒茶。这里的碧螺春茶远近闻名,但镇领导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新特产——太湖大闸蟹。他们说去年全镇大闸蟹产量4000吨,销售额超过4亿元。原来东山有万亩鱼塘,现在基本都改成蟹塘了,太湖蟹成了这里农民新的收入来源。

苏州市农业局人士介绍,现在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31,000亩,水产品总产量30万吨,从事捕捞的劳动力1.2万人。全市农业总产值6543.8+06亿,渔业突破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通过捕鱼实现了652元。所以,守渔不仅是为了保护苏州水乡风光,也是为了保护苏州农民的饭碗,增加他们的收入。

原来苏州渔业以养殖“四大鱼”为主,现在通过调整优化结构,逐渐形成了一批水产特色乡镇,蟹、虾、鳜鱼、甲鱼成为新的四大品种。苏州的阳澄湖大闸蟹和后来养殖的太湖大闸蟹成为苏州水产的拳头产品,年产值达20亿元。昆山巴城镇有4家大闸蟹交易市场,5家蟹庄同时为654.38+0.2万人提供餐饮。全镇从事大闸蟹的有654.38+0.5万人,营业总收入654.38+0亿元。青虾是从太湖捕捞的野生虾。经过培育,已发展成为吴江、太仓两地产值超6543.8+0亿元的产业。

山村兴起观光热。

从苏州到太湖的路上,有一个小山村叫望山。以前这里交通不便,村子很大程度上靠山石收入,所以王山并不繁华。两年前,村里和上海有关单位共建了800亩银杏基地,银杏树种茶树;1500m长山路,两边种葡萄。村里种了桃树、李树、陈皮、梨树,整修了葫芦塘、龙涎塘、观音洞、锦绣谷、憨憨泉。包华庙已经修复,并建立了一个农场岛,有风车,水车,田园农业和河流捕鱼。通过改造,山寨恢复了白墙黛瓦、山溪环绕的江南农家村落的原始风貌。村民们说,王山已初步形成“八景”。

上述投入对王山村的回报是,去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游客消费超过654.38+00万元。钱家坞农家乐景区农民从事餐饮住宿,年家庭收入增加三五万元,提供直接就业机会300个。

王山只是苏州发展观光农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苏州现有乡村旅游区和景点300多个,培育了王山村、蒋家村、吕巷村、三山岛村、明月湾村、树山村、镇湖街道民间刺绣艺术中心、玉山宝堰生态观光园等一批知名乡村旅游品牌,形成了“一镇一品、一村一特产”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全市乡村旅游吸纳农村劳动力2万余人,间接就业5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654.38+02.5亿元。(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