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的人都有这些特点。中医:人体有自己的“水分按钮”
这些可能都是体内湿气过重引起的,中医“湿如裹”的症状也差不多。那么什么是“湿”呢?为什么中医总说“湿气重”?下面说说“湿”。
这是中医术语,是六淫之一,即风、寒、暑、湿、燥、火。湿度本身就是正常气候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适当的湿度是人类和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过度的湿气侵入人体,引发疾病时,才成为湿邪。
什么是湿的?
什么是湿的?“优步”在哪里?
提到“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水和湿度这两个词。从生活经验来看,“湿”确实是水的一种状态。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春风一吹,墙壁和地板都变得湿漉漉的;大热天从空调房出来,眼镜上会蒙上一层水雾;开放式饼干容易受潮变软。从这些场景中,我们可以真正体会到“湿”与水的密切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湿邪又叫湿邪,可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是中医病因学(致病原因)中的一个概念,是指自然界中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身体虚弱或体质偏湿的人容易患病。对于这些人来说,外湿是致病因素。
内湿是中医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归的机理)中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湿停滞而形成的病理状态。内湿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也与肺、肾等脏腑相关。脾主运化,负责从食物中提取对身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并通过排便将食物中的渣滓排出体外。当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时,体内或饮食中产生的湿气就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俗称“脾虚生内湿”和“重湿”。
内湿与外湿虽有区别,但在表现上有相同的特点。
大多数“湿”人有五个特点。
看体型
中医认为,胖人痰湿较多。所以,体重过重、行动迟缓的人,体内有湿。
小心你的舌头
湿的人观察舌头,会发现舌苔是白的或黄的、厚的。
看狗屎
正常大便呈金黄色,圆柱形,光滑,排便后可用一两张卫生纸擦拭干净。一旦发现大便稀薄、粘稠、不成形,可能是内湿。
看起床的状态
早上起床后,有些人会感到困倦、头重脚轻,好像有什么东西包裹着,使人无精打采,痰多,说明体内湿气重。
看平时的状态
室外湿度大时,感觉胸闷气短,身体沉重,懒惰,意识不清,吃饭没胃口。
湿气重,从头到脚头部受伤。
湿气侵入头部,就会出现头晕、嗜睡、头重的症状。
胸腹
湿气停留在胸腹部,就会出现胸闷腹胀。
消化道
影响食欲,不想吃饭,会有口臭,大便不舒服,容易粘在厕所墙上。
泌尿系统
当体内湿气重,饮水少时,尿液排出不畅,容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共同的
湿气侵入关节时,关节酸痛、沉重、不利活动,疼痛固定。
下肢
湿气侵入下肢,就会出现水肿、脚气等症状。
皮肤
水分过多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加重负担,降低免疫力。所以痘痘,皮炎,湿疹,癣都会不请自来。
中医祛湿你了解多少?
祛湿的方法很多,有芳香化、利尿渗湿、清热燥湿等。对于不同的“湿”,祛湿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你因夏季湿邪而感冒时,要用香祛湿;对于皮肤上的湿疹、痱子,要清热燥湿;对于重疲劳、筋骨痹痛等问题,既要祛湿通络,又要祛风散寒;对于内湿引起的头身嗜睡、腹胀、大便不爽等,要健脾渗湿。
中医祛湿的精髓在于健脾。脾功能好,内湿不易产生,也不易被外湿所伤。所以健脾是祛湿的重要一环。绿豆、薏米等常见食物有很好的祛湿作用,但单纯的清热祛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脾胃的功能,而长期食用这些寒性食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脾胃的阳气。而且脾胃特别虚弱的人,不容易接受一般清热祛湿作用强的中药,否则容易拉肚子。先调理好脾胃,问题就能解决了。
多按“湿排”。
如果你在立秋后不注意清除残余的湿气,这些湿邪就会留在体内,伤害脾胃,甚至为咳嗽和哮喘埋下伏笔。也可以按下“湿气出口”,排出体内湿气。
卫中穴
中心位于腿窝中央,膝关节后方,取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排毒祛湿的经络之一,卫中则是这个经络上的排泄口。建议你多敲这个点,每次敲30下左右。
曲池穴
曲池穴是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大肠经的湿浊之气常聚集于此。
此穴位于手肘横纹的外端,手肘关节弯曲的凹陷处。平时可以连续拍打肘窝5分钟左右,感觉到酸痛。
阴陵泉穴
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凹陷处。
阴陵泉穴是脾经上管理津液的穴位,是重要的祛湿大穴,常用于清湿热、健脾益肾。以穴位为中心,拇指顺时针逆时针旋转1~3分钟。
成山穴
按承山穴,会有明显的酸痛感,这是因为体内有湿;按压成山穴一段时间后,身体会有轻微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膀胱经中的阳气在起作用,你身上的湿气随着体温的轻微升高而逸出。
总之,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贪吃冷食,不要长时间坐在空调房里,多运动,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湿度就会“远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