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俞穴:疏肝利胆,平肝熄风,调肝明目。
肝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干书最早见于《灵枢·北书》。因其应在肝内,是肝精气注入背部的地方,是肝病诊治的重要穴位,故名肝俞。别名肝念,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肝脉之气灌注的背部背俞穴,是治疗肝病和各种眼病的常用穴。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背部中线旁开1.5寸。
取穴方法:取第九胸椎棘突下所作水平线与背部中线旁1.5寸平行直线的交点处。
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癫痫、背痛等。
一、疏肝利胆
肝俞是肝脉转气之地,但肝气欲散,喜奇郁。因此,泻此穴可疏肝解郁,理气利胆,肝郁引起的胁痛、黄痘、腹胀等证均可治。若治肝气郁结之胁痛,常与泻阳陵泉、祁门、枳钩等药同用,以舒肝理气、通络止痛。若气郁,则加泻过多,以调肝。如果同时有血瘀,可以在舒歌、雪海处加针刺,增加活血化瘀之力;如果是肝血不足患了胁肋营养不良,可以加曲泉、三阴交养血柔肝。用于治疗肝气犯胃或肝脾不和引起的脘腹胀痛。常与舒威、中脘、脾俞、掌门、公孙、内关等药同用,以疏肝理气、和中降逆。
第二,平肝熄风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故体阴易忧,肝阳易亢奋。肝应在中,有抑降之功,故泻可平肝熄风,常用于平肝熄风方中。治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常与唐寅、风池、三阴交、太冲等同用。治肝阳上亢之癫狂,常与百会、任重、石霞、凤龙、三阴交、太冲等药同用。
第三,调肝明目
肝开窍于目,肝气通目,血可见肝。肝俞是肝脏精气灌注的地方,擅长调理肝脏的气血,治疗各种眼病。治肝血不足之夜盲、视物模糊,常与精明、光明、舒歌、三阴交穴、足三里配伍,养肝养血明目。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夜盲、紫绀。常与精明、童子传、肾俞、太溪、曲泉同用,滋补肝肾,明目。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突发性失明。常与明目、凤池、太冲等药同用,平肝降逆,明目。用于治疗肝火引起的目赤。常与四白、Interrow、夏溪同用,清肝明目。它被用来治疗风中的眼泪。常与承气、凤池、合谷、太冲等药同用,祛风通络止眼泪。
此外,肝舒还可用于治疗与肝功能密切相关的骨关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