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儿响叮当》是一部怎样的散文?
文章
李庆明的《铃儿响叮当》
水乡有许多水牛。
(2)从我记事起,直到我成年走出水乡,大多都有水牛相伴。不仅要在寒暑假整天放牧水牛,就算上学也要每天带一把镰刀和一个竹篮,在放学的路上割满一筐草,回去喂水牛,照顾水牛。
(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以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淤塞多年的洞庭湖湖滨,被围垦成水乡院落。港口、沟渠、池塘遍布湖中,到处都是茂盛的芦苇、草地和野杆子。这些也是水牛的好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好养。在春夏秋三季,它以自然生长的黄花蒿为食。在万物凋零的冬天,你每天只需要一捆干草就可以吃了。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民的命根子。从小牛学会走路的那一天起,一串铜铃就被小心翼翼地挂在它的脖子上。水牛可以在农忙季节用来犁耙田地;农闲时,牛可以帮忙拉、磨油菜籽、大米,得到食用油和大米。
⑤水牛天生会游泳,也是长距离游泳的高手。水牛在浅水里游得很慢——游着游着,还不忘吃水里的荷叶、青草、野生稻;一旦到了水深,它就变得特别快,四肢用力划水,头和角高高扬起,“嗯嗯”很得意地不停叫。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群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和水牛一起学游泳。首先,我们用柳条鞭子把水牛赶到河里,用手抓住牛的尾巴。当水牛冲过河时,我们用脚拍打着水。不到两天,我们就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游泳技巧。
⑥和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理解了它温顺温顺的习性。只要你站在牛头面前,哪怕它在吞草料,它也会迅速低下头,让你爬上牛角,爬到它的背上。当你入座后,水牛还不忘摇头晃脑,撒娇地叫几声,牛铃也会“叮铃铃”地响。此刻的我们,头戴柳条帽,腰挂弹弓,右手高举起柳条鞭,就像舞剑骑马出征的将军。
7.别看水牛平时很温顺,但一旦到了打架的时候,就异常勇猛,尤其是发情的公牛。当攻击开始时,公牛的眼睛是红色的,它们达到脚弓,它们的头缩到前腿中间,它们露出锋利的角,互相碰撞。这时候,牛铃突然响了,沙飞石跳了起来,响声震耳欲聋。这时,只有把干草做成的火把扔向牛头摔跤的地方,才能把他们分开。
最后,水牛老了。连田里都不会犁地的水牛,安静地蹲在牛棚里,等待属于自己的时间。因为怕瘦,村民们经常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拴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会流下很多眼泪,似乎有着深深的悲伤和无限的哀伤。想到水牛这辈子要求很少,却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我们袖手旁观的时候不禁落泪。
⑨如今的水乡,水牛已经不再用于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将种子撒在稻田里,靠天气收粮食用。放眼望去,只有水草在湖洲上疯狂生长,久而久之这里成了放牧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不再耕作的水牛被赶到牧场,脖子上套着新的有标记的铃铛,直到冬天才被带回来。与公牛和母牛一起被带回来的还有新生小牛。小牛的认领遵循村里的老规矩:把各家的小牛赶到一个地方,看哪只小牛跟谁的小牛走,哪只小牛是谁的。
今天,在利益的驱动下,这样的旧规则开始面临挑战。每次听说因为小牛引起的纠纷。有两家相邻,因为六头小牛的纠纷互不相让,直到对簿公堂。有一家提出要带着牛和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终解决了纠纷,但鉴定费、差旅费、律师费之和远远超过了几个小牛的价值,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⑾之后,水乡的水牛大多由放牧变为圈养。随着岁月的流逝,牛仔的牛笛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绝唱。没有辽阔的湖泊和大陆上绿草的荫凉,没有风的摇曳和吹拂...牛铃还在叮当作响,但总觉得不那么悦耳动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