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医考试辅导:哮喘

哮喘是由于痰浊阻肺,触之诱发或致病因素,导致痰阻气道,肺衰竭,痰气相争而引起的发作性哮喘疾病。主要表现为喉部喘息、呼吸困难、气短,甚至呼吸时不能平躺。

哮喘是内科常见的证候之一,多见于我国北方地区。一般认为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中医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既能缓解发作期症状,又能通过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根除病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哮鸣”、“足以惹事”等记载,与本病发病特点相似。

韩《金匮要略》将此病称为“升气”,不仅详细描述了此病的典型症状,还提出了治疗方药,并将其病理归类为饮痰病中的“”,堪称后世哮病之本。隋《病因论》将此病称为“咳”,其中明确指出本病的病理是“痰气相击,动则咳嗽,响则打鼾”,治疗要加用化痰断饮之药。直到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名,明确了病机主要是痰,提出了“未发病则扶正,发病则攻邪”的治疗原则,不仅将该病从一般的“喘息”、“升气”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该病的治疗要点。明代,医学的真实故事明确区分哮喘和哮喘病。鉴于哮喘必然伴有哮喘病,后世医生一般称之为“哮喘病”,因不同于哮喘病而命名为“哮喘病”。

根据本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西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过敏性疾病引起的哮喘,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和发病机制

哮喘的发生是痰饮留肺,每次都是由外因引起的,饮食、情志、劳累等。,以致痰阻气道,肺失元气,肺气上行,痰战而生痰,喘鸣。

1.外感邪气侵入外感风寒或风热,失于表散,邪气积于肺,阻滞肺气,气不散,津液痰饮。《哮喘临床病历指南》说:“慢性哮喘...胃病,...寒人背膘,内肺系统,宿邪阻气痰。”他吸入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也是哮喘的常见诱因。,影响肺气的宣发,使津液凝结成痰。

2.饮食不当特殊体质的人常误食不能吃的食物,如海苔、鱼、蟹、虾等,导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当,内生痰多而致病,故古有“食哮”、“鱼哮”、“糖哮”、“醋哮”。

3.体质虚弱和病后体虚,以及因家庭禀赋而患哮喘者,如《病案与哮喘临床指南》指出有“小儿哮喘”。有些哮喘患者在儿童期患麻疹、突发咳嗽,或反复感冒、咳嗽时间较长,导致肺气虚,气不能化为津液,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黏稠,以致气喘。肾虚是体质虚弱的主要原因,肺脾两虚是病后的主要原因。

上述原因既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也是每次发作的诱因,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绪失衡、过度劳累等。,其中气候因素是主要因素。正如《把脉治哮》所言:“哮之因为痰饮,结巢臼,潜伏于内,偶犯七情,食伤,或有时使其寒,缚其肌表,则哮之病尽矣。”哮喘的主要病理因素是痰。丹溪说:“哮喘主要是由痰引起的。”

痰的产生,由于上述致病因素和肺、脾、肾的影响,肺不能散津液,脾不能运精微液,肾不能蒸发水液,使津液凝结成痰,藏于肺中,成为疾病的潜在“根源”,由各种诱因引发。

哮喘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潜痰”触感,邪气触滞痰,痰随气升,气被痰阻,气道狭窄局促,通畅不利,肺气异常下降,导致气短,痰气相争,导致痰声。《辨证论治哮证补》说:“哮证为内气壅盛,外感不合时,膈内粘痰,三者相合,闭气道而斗噪。”《医学实易哮证》也认为哮喘是由邪气和痰浊引起的。“你乱了阵脚,呛了关隘,喘不过气来,却呼吸正气,摸其痰,鼾声大作。”可见,哮喘发作期的病理环节是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由于病因和体质的不同,有寒性哮喘和热性哮喘。哮喘是由寒冷诱发的,身体阳虚,痰由寒转,是由寒痰引起的。如果是热邪诱发,体内充满阳气,痰由热转,则为热哮。或痰热郁于内,风寒缚于外,为寒含火之证。寒痰郁热,寒哮也可转化为热哮。

若哮喘反复发作,寒痰伤脾肾阳,痰热伤肺肾阴,则可由实转虚。所以肺虚不能主气,气不能主津液,所以痰浊,又因为肺不能主皮毛,卫表不固,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脾虚不能水转肺,而积湿生痰;肾虚精气不足导致摄入异常,于是阳虚之水化为痰浊,或肺脾肾虚之痰蕴于肺,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可见,哮喘病是一种虚实夹杂,痰在实,肺脾肾在虚的疾病。肺脾肾虚衰,痰浊所致;肺脾肾虚衰,促进痰浊形成,使痰浊积聚加强,正能量不足,降低机体抗诱因能力。实质上的虚和实质上的实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所以很难快速治愈和治愈疾病。发作期以实证为主,表现为痰喘;间歇期以肺、脾、肾等脏器虚弱为主,表现为气短、乏力,常伴有轻度哮喘。如果哮喘发作较大,或发作持续,邪实正虚、肺肾两虚、痰瘀互结,严重者会同时影响心阳,甚至因心血运行不能调节,命门之火不能益于心脏而发生“哮喘”。

临床表现

痰阻气道、肺衰、痰气相争所致的咽喉喘息、气短、卧难等。,是哮喘的基本证候特征。该病呈阵发性,发病突然,缓解迅速。一般在傍晚、夜间或凌晨最为常见,在气候变化、由热转冷、深秋、冬季和春季发病率较高。发作前可出现鼻痒、喉痒、打喷嚏、流鼻涕、咳嗽、胸闷等症状。发作时,患者突然感到胸闷、窒息、咳嗽、气短、呼气延长、喘息。为了缓解哮喘,病人被迫坐着,双手向前撑着,张嘴抬肩,烦躁出汗,甚至脸色发青,四肢冰凉。癫痫发作可持续几分钟、几小时或更长时间。由于对致病因素的感受不同,患者除了上述证候特征外,还可能出现寒证或热证。

哮喘反复发作时,正气会不足,所以哮喘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脾肾虚的症状。

诊断

1.呈阵发性,起病不规律,多在夜间,但有个体差异。起病和缓解迅速,多为突发,或发作前有鼻塞、打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每一种都是由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绪失衡、疲劳等因素诱发的。

2.发作时喉咙有喘息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仰卧,否则嘴唇和指甲发绀。

3.哮喘发作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初秋或冬季,春季次之,夏季缓解。但也有常年重复的作者。

4.缓解期可有轻度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但也有无症状者;慢性病患者,缓解期可见咳嗽、咳痰、自汗、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

5.大部分从童年开始,有反复发作史、过敏史或家族史。

6.发作时,双肺可听到喘息声,或伴有湿鼾声。

7.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痰涂片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8.胸部x光检查一般无特殊变化。久病后可见肺气肿的影像改变,体检可见肺气肿的征象。

鉴别诊断

1.哮喘哮喘和哮喘都有气短的症状。哮喘一定伴有哮喘,但哮喘不一定伴有哮喘。哮喘的特征是呼吸急促。喘息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有声言语,以喉部喘息为主要临床特征。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疾病,哮喘综合征与急慢性疾病并存。

2.虽然也有痰多气喘的症状,但大多是长期坚持,逐渐加重的慢性咳嗽。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期界限不清。咳喘重于喘鸣,与间歇发作、突然发作、迅速缓解明显不同,喘鸣重而咳嗽轻或不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65438+虚证要进一步明确虚证的阴阳属性和虚证脏腑的定位。

2.要区分痰的寒热,是否表里兼证。

治疗原则

《丹溪治哮》:“不是重在扶正,而是重在攻邪。”所以这种病的治疗原则是发作时治标,平时治病。发作时痰主要是堵塞气道,所以治疗是祛邪化痰益气,但要区分痰的寒热,寒痰温肺,热痰清肺,表证明显。治疗以气虚为主,故应区别扶正固本,但阳虚者应温补,阴虚者应补养,肺虚者应补养,脾虚者应补虚,脾虚者应扶正,肾虚者应益肾,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至于久病不愈者,不可拘泥于祛邪治标,而应标本兼治,攻补并举,寒热相混,温补分明。《景岳全书传错》说:“补气者必辨阴阳,阴虚者必补其阴,阳虚者必补其阳。攻邪者,必分其略,或散其风,或暖其寒,或清其火。然而,如果你有一头长发,你的愤怒不是空的...如果你攻击过度,没有人会不危险。”可作为哮喘辨证论治的重点和临床应用的标准。

辨证论治

“扣押期”

冷哮

症状:气短,咽部发声喘息,胸闷膈闷,咳嗽不畅,咯痰少,白色粘痰,喜热饮,天冷或寒冷,恶寒,恶寒,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症状,舌苔白滑,脉紧或浮。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处方:射干麻黄汤。

本方应用射干、麻黄平喘、化痰、利咽;阿莎丽、半夏、生姜能温肺,减轻不良反应;紫菀、款冬花、甘草可祛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枣和中国人。对于痰多气喘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紫苏、杏仁,清肺平喘。若表寒里醉,感冒症状加重,可用小青龙汤解表化痰,温肺平喘。若痰稠难出,气喘不止,加皂角、白芥子清痰开窍平喘。

如果哮喘较重,恶寒伴背寒,痰白有小泡,舌苔白滑,脉紧而强,无虚,典型寒证者可服用紫金丹。本方由主药砒石和豆豉组成,具有化痰平喘的作用,对部分患者见效快。每剂5-10粒(150mg),睡前冷茶给药,服用5-7天。如果继续服用有效,停药几天后再服用。因砒石性热有毒,孕妇忌用,因有热哮、肝肾病、出血;服药期间忌酒,密切观察毒性反应。如果看到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立即停药;而且这种药不宜长期使用,适合在寒冷的冬天使用。

对于慢性阳虚、发作频繁的患者,如喉中打呼噜、声音低沉、气短、咯痰稀、面色苍白、盗汗、舌淡苔白、脉细等,标本兼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用紫苏姜奇汤,酌情加黄芪、山茱萸、紫应时、沉香、诃子;阳虚者,用附子、补骨脂、钟乳石同温补肾阳。

热哮

症状:呼吸粗重,喉中哮痰,胸胀,张口抬肩,咳嗽呛咳,咯痰黄或白,黏稠,不宜呕吐,烦闷,多汗,面红,口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数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处方:定喘汤。

该方用麻黄、杏仁降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清肺热、止咳平喘;半夏、款冬花、苏子具有祛痰、镇咳、降逆、平喘的作用;银杏能敛肺气平喘,防止麻黄过于消散;甘草。和中草药。全方同用,有清热化痰、清肺平喘之功。如果痰稠粘稠,知母、浙贝母、海蛤粉、瓜蒌、胆南星等。应加清热化痰。呼吸困难,加痱子、地龙清肺,清热平喘。内热盛时加石膏、金银花、鱼腥草清热通便,加黄、芒硝疏腑益肺。表寒内热,治表寒加桂枝、生姜。

若长期热盛伤阴,痰浊不洁,虚实夹杂,气短难续,咳痰少粘,口干咽燥,颧骨红,舌红苔少,脉数,则还需滋阴清热,敛肺化痰,用麦门冬汤灿。肺阴不足者,推荐加人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肾虚气虚者,配以熟地、山茱萸、核桃仁、紫应时、诃子等。

如果哮喘发作时寒热不明显,但喘息、喘息、咳嗽较重,胸中气满,但不能坐下,痰多,喉如拉锯,痰粘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这就是痰阻气机,痰盛的证据。痰除之,当除之。

如果久病为虚,发作时邪少虚多,肺肾两虚,痰盛,甚至出现张口、抬肩、气短、面青、出汗、肢冷、脉浮无根等呼吸困难症状,则应按哮证治。

“缓解期”

肺虚

症状:呼吸急促,声音低沉,尤其是活动时,或咽部有轻度喘息,咯痰细而白,面色苍白,多汗怕风,易感冒,因疲劳、气候变化等诱发哮喘。舌淡苔白,脉细或弱。

治疗:补肺强身。

药方:玉屏风散。

方中黄芪能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肺;防风又叫“屏”,《本草纲目防风》说:“防之者,防之,……屏之者,防之。”可见,防风林具有屏蔽邪气的作用。李东垣说,“防风可以控制黄芪,黄芪的防风能力越大,越厉害,越可怕越好。”。如果明显怕冷怕风,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营守。阳虚严重者,可加附子,帮助黄芪温阳益气。对于气阴两虚、咳喘、痰少、口干咽燥、舌红的患者,生脉散可加入北沙参、玉竹、黄芪,益气养阴。

脾虚

症状:平时痰多,气短,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少食便溏,或食油腻食物易腹泻。每次由于饮食不当,容易诱发哮喘,舌淡,苔薄腻或白,脉弱。

治法:健脾化痰。

处方:六君子汤。

党参、茯苓、白术和甘草。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对于四肢冰冷、便溏冰冷者,可加入干姜、桂枝温脾解酒,甚至可加入附子健脾壮阳。脾肺两虚者可配玉屏风散。

肾虚

症状:平时气短气短,尤其是运动时不利于吸入,或咽部轻度喘息,腰膝酸软,脑中耳鸣,疲劳后易诱发哮喘。或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肥嫩,脉沉细。或颧红,心烦发热,汗出手粘,舌红少苔,脉细。

治疗:补肾纳什;

处方:金匮肾气丸或七味独气丸。

前斜温肾助阳,后斜益肾纳气。阳虚明显者,参芪丸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片;阴虚明显者,加麦冬、当归、龟板胶。对于肾虚不能纳气者,随证添加坚果、冬虫夏草、紫应时等补肾纳气的晶体,哮喘严重者给予人参蛤蚧粉。痰多者,紫苏、半夏、橘红、贝母等。应加化痰止咳。

如果平时没有明显症状,可以用补肺肾的药物,如党参、黄芪、五味子、核桃仁、冬虫夏草、紫河车等。,并可酌情添加祛痰药。

此外,应用白芥子也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哮喘的发作。方法是将白芥子和延胡索20克、甘遂65438±00克、阿莎丽65438±00克混合均匀,加入麝香0.6克。夏季三伏天,舒菲、膏药、白劳三个穴位用姜汁涂抹三次,去除约1-2小时,每65438小时一次。

预后

该病常反复发作,病情顽固,难以痊愈,尤其对身体虚弱、久病不愈的中老年人。它很难根除,并可能发展成肺胀。有些中老年患者可以通过异地居住自愈。部分儿童青少年成年后,肾气渐强,正气逐渐充盈,可用药物治疗终止发作。如果哮喘发作并持续存在,可能转为哮喘或外倾性,预后较差,应及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预防和调整

在预防方面,要注意宿根的形成和诱因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气候的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的诱发。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过敏性粉尘、花粉、食物、药物等可疑异物。宜戒烟戒酒,饮食宜清淡营养,忌寒、肥、辣、紫菜,以免伤脾生痰。防止过度疲劳和情绪刺激。鼓励患者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太极拳、内功、八段锦、散步或慢跑、呼吸体操等方法进行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在调整方面,要密切观察哮喘发作时的喘息、喘息、咳嗽、咳痰的变化。如果喘息性咳嗽且咳痰过多,痰音缠绵或痰不易粘,应采用拍背、雾化吸入等方法帮助排痰。对于喘息、喘息、心脏搏动者,应限制活动,防止喘息。

标签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哮喘疾病,伴有痰鸣音,表现为喉部发声性喘息,呼吸困难。主要病理因素是痰,是感觉引起的。发作时痰阻气道,痰气相击,肺气失于郁,表现为邪实之证;长期反复发生,气阴两虚,肺脾肾渐虚,通常表现为正能量不足之证,发作较大时可见邪实与正能量不足的混合表现。所以辨证论治的原则是根据新的久病,有无发生,辨邪正邪,先虚后实。治标在开头,治本在结尾。发病时以祛邪益肺为主,但要注意证候的寒热、寒热结合、寒热转化、虚实是否混杂,调整治法方药。不发达时,主要是扶正,但要注意气阴之别,肺脾肾之别,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其中,补肾最为重要,因为肾是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精气足则固。补肺可以加强防御外界的功能,防止外邪入侵。

健脾可以消除痰源。因此,根治可以缓解、减少或控制哮喘的发作。哮喘的预防在于增强体质,增强抗邪能力,减少迁延痰的产生,避免触发因素对患者的侵害,从而减少发作的机会。

文学摘要

气病诸源诸症论。上呼吸道如鸡鸣于喉:“肺病使人感上呼吸道,胸膈满气,气郁而呼吸不调,使喉声如鸡鸣。”

《哮喘病医者必读》:“哮喘病患者会促气短,饮痰,张口,抬肩,抖身,以接胃。气短的人,呼吸虽然急促,却无法继续,如同呼吸无痰,抬不起肩膀,肺却下不去。哮喘和喘息类似,但没有喘息那么厉害,而是有呻吟的声音...三证要具体区分。”

《景岳全书传错》:“哮喘有根,天冷时发,或劳累时发。也叫哮喘。不发达时主要是扶正,发达时主要是攻邪。扶正一定要分清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者,或在温补,宜加而消散。这些综合征,当你尽快想到元气,会让元气逐渐饱满,你可以期待它逐渐痊愈。如果你攻击过度,没有人会不危险。”

《医学总说明》:“一般来说,哮喘不是以扶正为主发展起来的,而是以攻邪为主发展起来的。还有痰多气壮,可呕。对于便秘,服用平喘药无效,但使用有利于引导的药物是安全的。一定要让它尝起来稀,不能只用感冒药,更不能多服毒药抢药。如果你受伤了,你还能后悔什么?”

“哮:哮病,寒邪在肺俞,痰积于肺膜,内外对应。到了风、寒、夏、湿、燥、火、六气,马上就会发生,酒食也会发生,生气也会发生,劳动也会发生。”

现代研究

1.哮喘是由邪气、痰浊、气机阻滞、气道狭窄、气痰相争、邪毒相争所致,所以祛邪益肺是哮喘研究的重要内容。或化痰降气,或宣肺散寒,或清热化痰益肺气。王用止喘汤(海藻、桂枝、赤芍、半夏、杏仁、制附子、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制南星、百部、芫花、藜芦、甘草、柏子仁)治疗哮喘374例。结果表明,治愈269例,好转65438例。13 (4): 21L初用清热定喘汤(银杏、麻黄、紫苏、杏仁、葶苈子、桑白皮、黄芩、半夏、款冬花、甘草、石膏、鱼腥草)治疗支气管哮喘70例。结果:临床控制28例。治疗后LPO值明显下降(P "0.01),患儿SOD活性明显升高(P" 0.0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4):240]。苏治疗哮证重在通腑。寒哮处方:大黄、瓜蒌、苏子、杏仁、炙麻黄、阿莎丽;热哮ⅱ方:大黄、瓜蒌、苏子、杏仁、炙麻黄、石膏。7-10天为1疗程。结果:临床控制6例,显效32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4%[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5):64)。

2.雾化吸入可提高气管局部药物浓度,改善局部炎症,解除气管痉挛,稀释痰液,有助于祛痰,改善哮喘。高用三子养亲汤(紫苏、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麻黄、天竺黄、胆南星、陈皮、丹参、甘草)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53例,对照组49例用庆大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吸入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后,结果显示两组均有缓解,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2.08天、4天和2天[陕西中医1995;16(4):148)。陈用双麻贝气雾剂(金银花、连翘、黄芩、麻黄、浙贝母)吸入,同时用穿琥宁、双黄连粉、清开灵注射液、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西药对照组100例,吸入庆大霉素、O型糜蛋白酶、氨茶碱、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吸入生理盐水,两组均给予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三组临床控制分别为18,17和2例,无效分别为36,37,11例,42,40,12例,4,6和25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94%。27 (10): 29)信

3.用化痰降逆法补肺肾(尤其是补肾)扶正祛邪是哮喘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杜氏根据症状用半夏定喘汤(半夏、陈皮、葶苈子、茯苓、黄芩、党参、白术、山药、桔梗、杏仁、麻黄、甘草、黄芪)治疗支气管哮喘85例。结果表明,显效31例,有效45例,无效9例。16 (4): 145l邹等将68例寒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4例,采用温阳通络合剂(红参、附子、淫羊藿、干姜、炙黄芪、当归、炙麻黄、远志、桑白皮、石膏、五味子、炙甘草)治疗。结果中药组与对照组近期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经1年随访,中药组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在消除虚寒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调节外周血淋巴细胞P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血清中5-羟色胺浓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29

为探讨扶正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徐氏等人分别治疗寒哮证和热哮证(寒哮证:加味小青龙汤;热哮定喘汤加减)或标本兼治(寒哮定喘汤:麻黄、阿莎丽、紫苏、杏仁、陈皮、半夏、黄芪、太子参、补骨脂、淫羊藿等。);清肺补肾热哮汤:黄芩、射干、杏仁、荞麦根、桑白皮、麻黄、甘草、生地、黄芪、麦冬、补骨脂、山茱萸等。结果表明,两组有效率均高于相应组。治疗后,症状和根本原因同时存在的两组患者的用力呼气量和气体流速在65438±0秒内较姑息治疗的两组患者有显著变化。携带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的细胞比例下降;T淋巴细胞对特定过敏原的反应减弱;两个姑息组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能力下降,但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提示扶正法在缓解哮喘发作中起到了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吴等用咳喘络(麻黄、制川乌、、虎耳草、黄芩、桃仁)治疗哮喘98例。显效率为77%,总有效率为89%,肺功能指标如FEVi和FEVI%明显改善。患者血浆血栓素(TXB2)、白三烯C4、D4、6-K-PGFi。(6-酮-前列腺素l .)等炎症介质明显下降[中国中医杂志1997;3(6):36);

4.预防研究:张运用安喘舒片(黄芪、防风、白术、白芍等。)治疗200名缓解期哮喘患者。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药物,病情重者治疗3-6个月,结果治愈123例(61.5%),有效率48。实验表明安喘舒对豚鼠“ACH-H哮喘”有平喘作用,能预防哮喘,结果与临床一致[中国医学杂志1995;10(1):61)。在虚症中,温阳片(附子、生地黄、熟地黄、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等。)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观察142例。这个水晶是每年7月底-10口服的。经过1-6年的治疗,有效率为56.3%,总有效率为93.7%。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明显。服药5-6年的26例有效率为77%,停药2-4年仍保持一定疗效。肾虚无特殊见证疗效优于脾虚和脾肾两虚[上海中医杂志1989;(12):4J .徐氏用宁川颗粒(附片剂、熟地黄、巴戟天、麻黄、黄芩、紫苏等。)预防3l名患者发病前两个月,并取265,438+0名患者作为安慰剂对照。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65438±0%和65.438±0.09%(P 0.065438?两组FEVl%%和Pc20(mg/ml)有显著性差异【中国医学杂志1995;10(5):15]。

田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采用中药穴位外敷加中药内服治疗,即落后、落初、落中、落末。外用中药L法用生半夏、甘遂、细辛、白芥子等。磨成粉末。使用前将姜汁调成糊状绿豆或黄豆大小(视年龄和皮肤紧致程度而定)。根据主要症状和病情,选用天突、钟山、风门、天竺、定喘穴、舒菲、舒歌、曲池、丰隆等穴位,采用2em的处方,祛湿止痛。2.用丁香、肉桂等适量* * *研成细粉,每日按黄豆大小放于脐中,用4厘米见方的伤湿止痛膏固定,每24小时更换1次,三伏天连续涂抹(皮肤过敏严重者1次);中药金平汤(补骨脂、炒五味子、沙参、白前、川贝、山药、炙黄芪、蛤蚧粉等。)口服,日剂量1。坚持连续治疗2-3个三伏天。* * *治疗1460例,治愈388例,好转874例,无效198例,总有效率86.4%【陕西中医1997;18(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