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紫菀花。
紫菀(学名:Aster tataricus),又名紫菀、紫菀、牛心朴子(河北土产名)、大白菜、驴隔板、驴耳朵、千里光、小辫,属于菊科紫菀属。
紫菀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8m:须根多丛生;长椭圆形基叶簇形状较大,秋季开花时脱落。茎生叶狭窄互生,上部叶线形。
花头密集生于茎顶端,舌状边缘的花篮为淡紫色,中心管状花为单瓣黄色花瓣。花期7-9月,果期9-65438+10月,颜色美丽淡雅。
紫菀分布于朝鲜、俄国、日本和中国大陆的甘肃、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吉林、陕西、华南、内蒙古等地。生长在海拔400米至20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低山阴坡湿地、低山草原、山顶和沼泽。目前已人工引种栽培。
紫菀的花语是回忆和真挚的爱。
扩展数据:
紫菀味微苦,有点辛辣。性温,主入肺经。
紫菀是常用中药之一。根和根状茎被干燥和切片用于生用或蜂蜜烘焙。味苦温,归肺经。润肺降气,化痰止咳。可用于痰多咳嗽、久咳、劳咳、咯血。也用于止嗽散等方中。
现代研究证实,紫菀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假单胞菌和变形弧菌的生长[2]。
紫菀的主要作用是化痰止咳。虽性温,但能治阴虚肺热、肺虚久咳、咳痰不爽、痰中带血、咳嗽有逆气,因其味辛,能随热散热,属从表论治之法。
因为咳嗽久了肺会虚弱,容易受到外寒邪气的侵袭。紫菀可以用来暖寒,但不能专用,也不能过度使用。一般会搭配一些桑白皮、百部等感冒药,以免偏方。
紫菀属肺血,是治劳咳血、呕痰的重要药物。紫菀有辛散之性,入血则清血之气,故肺肾气血不足引起的干咳不宜用。
百度百科-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