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白术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苍术经络的性味4苍术的功效与主治5.1苍术的炮制方法5.2苍术的特征5.3苍术的炮制效果5.4.1苍术的炮制研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5.4.2药理作用的影响5.4.3工艺研究5.5苍术炭的贮藏方法6.1苍术炒的炮制方法6.4.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6.4.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6.4.3的工艺研究6.5的麸炒白术的贮存方法7的参考资料附件:1的中药炒白术处方2的中药炒白术中成药3的古籍炒白术1的拼音ch m 4 o c ā ng zhú

2.总结苍术炮制品为苍术炮制品。现在炒法主要有两种:炒焦和炒糠。苍术是苍术的干燥根茎。)DC。或苍术(DC。)Koidz。菊科的[1]。

3茅苍术性味属经。苍术味辛、苦、温[1]。脾、胃、肝经【1】。

4功效与主治苍术具有祛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1]。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浮肿,脚气,风湿,感冒,夜盲,目赤[2]。

苍术生品性温燥,辛烈,祛湿祛风散寒能力强[1]。用于风湿痹痛,皮肤麻木,脚膝酸痛,风寒感冒,四肢酸痛,湿热发热,四肢酸痛[1]。比如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辨证论治》),湿热发热的白虎加苍术汤(《辨证活命书》);九味羌活汤用于寒湿(很难知道)【1】。

麸炒白术减弱辛味,缓解干燥,使气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功能。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胀满,紫绀,雀儿鸣[1]。如治疗脾胃不和的魏萍散、止痰饮的补环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济方菊);二鼠散治疗绿盲和雀盲(证治标准)[1]。

苍术辛燥性大减,以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慢性痢疾或妇女带下[1]。如治疗脾虚泄泻的椒术丸(保明记)[1]。

5苍术炭苍术炭是苍术的炮制品。炒苍术的方法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见《仙人治伤浸剂秘方》。苍术是苍术的干燥根茎。)DC。或苍术(DC。)Koidz。菊科的[1]。苍术炭表面呈褐色,有焦香味[1]。苍术辛燥性大减,以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慢性痢疾或妇女带下[1]。

5.1苍术炭的加工方法唐代有米汁泡炒法和醋煮法(《仙寿李尚续断秘方》)[1]。

宋代有炒黄(太平盛慧芳)、泡后炒米糠(本草宜颜)、泡后醋炒米糠、煮后盐水炒皂角(盛济宗录)、米泔水泡水炒葱白(太平何慧敏季芳)、再炒米泔水。

金元时期增加了多种辅料,如“米泡水、椒炒、盐炒、醋煮、酒煮”(儒家家事),茴香炒、山茱萸炒、猪苓炒、小儿屎泡、流水焙制(食一德小方),附子、川楝子泡米后也是如此。

明代有制炭、蒸制、制山茱萸(普济方)、稻土调和、姜汁煎(《庶人手册》)、取桑汁(《镜月全书》)、浸米后牡蛎粉煎(《尹姬大纲》)和浸米后黑豆蜜酒。同时也阐述了炮制的目的,如“苍术属干,故用糯米浸泡,去其油,切片晒干[1]”。炒肥麻控制其燥性也有用(《本草纲目》)[1]。

清代增加了九蒸九晒法(医方集)、灼法、局部炭化法(外科证治集)、烘法(丛火)[1]。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是炒焦和麸皮[1]。

苍术片的制备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浸泡,洗净,充分湿润,切成厚片,干燥,筛去杂物[1]。

焦苍术的炮制方法:取苍术切片,放入热锅中用中火加热,至焦黄时,喷少许水,再用文火煎,取出,放凉,筛去杂物[1]。

5.2苍术的性状为不规则厚密,边缘不规则,周边灰褐色,有皱纹和横弯,单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在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俗称“朱砂点”),沉淀出白色毛状结晶(俗称“蒙砂”)[1]。固体质量[1]。气味独特,味微甜、辛、苦[1]。

苍术炭表面呈褐色,有焦香味[1]。

5.3苍术炭的炮制作用生苍术性温燥,辛烈,祛湿祛风散寒之功较强[1]。用于风湿痹痛,皮肤麻木,脚膝酸痛,风寒感冒,四肢酸痛,湿热发热,四肢酸痛[1]。比如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辨证论治》),湿热发热的白虎加苍术汤(《辨证活命书》);九味羌活汤用于寒湿(很难知道)【1】。

苍术辛燥性大减,以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慢性痢疾或妇女带下[1]。如治疗脾虚泄泻的椒术丸(保明记)[1]。

5.4苍术的炮制研究。苍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1]。

5.4.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测定了苍术不同炮制品(炒、麸炒、蒸饭)的挥发油含量。结果表明,炮制后挥发油含量明显降低,以麸炒和炒米为最佳,起到了缓解干燥的作用[1]。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挥发油中苍术酮、苍术酮、胡椒醇和β-桉叶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与生品相比,炮制品相对含量降低,物理常数(比重、比旋度和折光率)不同,但挥发油成分变化不明显。加工品之间在上述方面无显著差异[1]。

5.4.2药理作用据实验报道,苍术挥发油对青蛙有镇静作用,并轻度使脊髓反射亢进[1]。茅苍术挥发油大剂量服用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见茅苍术挥发油过量引起的副作用非常明显[1]。苍术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加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脾虚小鼠症状,抑制脾虚小鼠小肠推进,减轻腹泻程度,但生品作用不明显[1]。可见,苍术炮制品能增强健脾祛湿、强肠止泻的功能[1]。

5.4.3工艺研究本实验比较了苍术的三种炮制方法:麸炒、炒米和焙炒。结果表明,各种方法均可降低挥发油含量,但挥发油成分无明显差异[1]。其中,烘烤工艺改善了炮制条件,易于控制温度,饮片受热均匀,便于掌握药物质量,且此法操作简单[1]。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烘烤条件为70℃,30分钟[1]。

5.5苍术炭的贮存方法:贮存于通风干燥处的干燥容器中[1]。防霉防蛀[1]。

6麸炒苍术麸炒苍术是苍术的炮制品。炒苍术的方法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见《仙人治伤浸剂秘方》。苍术是苍术的干燥根茎。)DC。或苍术(DC。)Koidz。菊科的[1]。麸炒苍术表面呈黄色或焦黄色,香气较生品更浓[1]。麸炒白术减弱辛味,缓解干燥,使气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功能。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胀满,紫绀,雀儿鸣[1]。

6.1麸炒苍术的加工方法唐代有米汁泡炒法和醋煮法(《仙寿李尚续断秘方》)[1]。

宋代有炒黄(太平盛慧芳)、泡后炒米糠(本草宜颜)、泡后醋炒米糠、煮后盐水炒皂角(盛济宗录)、米泔水泡水炒葱白(太平何慧敏季芳)、再炒米泔水。

金元时期增加了多种辅料,如“米泡水、椒炒、盐炒、醋煮、酒煮”(儒家家事),茴香炒、山茱萸炒、猪苓炒、小儿屎泡、流水焙制(食一德小方),附子、川楝子泡米后也是如此。

明代有制炭、蒸制、制山茱萸(普济方)、米土结合、姜汁煎(《庶人手册》)、取桑汁(《镜月全书》)、浸米后炒牡蛎粉(《尹姬纲要》)和浸米后酿黑豆蜜酒。同时也阐述了炮制的目的,如“苍术属干,故用糯米浸泡,去其油,切片晒干[1]”。炒肥麻控制其燥性也有用(《本草纲目》)[1]。

清代增加了九蒸九晒法(医方集)、灼法、局部炭化法(外科证治集)、烘法(丛火)[1]。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是炒焦和麸皮[1]。

苍术片的制备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浸泡,洗净,充分湿润,切成厚片,干燥,筛去杂物[1]。

麸炒苍术的加工方法:先将锅烧热,撒上麦麸,中火加热,烟来时放入苍术片,继续翻炒[1]。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晾凉[1]。

每100kg苍术片使用10 kg麦麸[1]。

6.2麸炒苍术的特征:苍术为不规则厚片,边缘不规则,周边灰褐色,有皱纹和横曲,单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在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俗称“朱砂点”),沉淀白色毛状结晶(俗称“蒙砂”)[1]。固体质量[1]。气味独特,味微甜、辛、苦[1]。

麸炒苍术表面呈黄色或焦黄色,香气较生品更浓[1]。

6.3麸炒苍术的炮制作用生苍术温燥,辛,燥湿,祛风散寒[1]。用于风湿痹痛,皮肤麻木,脚膝酸痛,风寒感冒,四肢酸痛,湿热发热,四肢酸痛[1]。比如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辨证论治》),湿热发热的白虎加苍术汤(《辨证活命书》);九味羌活汤用于寒湿(很难知道)【1】。

麸炒白术减弱辛味,缓解干燥,使气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功能。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胀满,紫绀,雀儿鸣[1]。如治疗脾胃不和的魏萍散、止痰饮的补环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济方菊);二鼠散治疗绿盲和雀盲(证治标准)[1]。

6.4苍术的炮制研究。苍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1]。

6.4.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测定了苍术不同炮制品(炒、麸炒、蒸饭)的挥发油含量。结果表明,炮制后挥发油含量明显降低,以麸炒和炒米为最佳,起到了缓解干燥的作用[1]。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挥发油中苍术酮、苍术酮、胡椒醇和β-桉叶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与生品相比,炮制品相对含量降低,物理常数(比重、比旋度和折光率)不同,但挥发油成分变化不明显。加工品之间在上述方面无显著差异[1]。

6.4.2药理作用据实验报道,苍术挥发油对青蛙有镇静作用,并轻度使脊髓反射亢进[1]。茅苍术挥发油大剂量服用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见茅苍术挥发油过量引起的副作用非常明显[1]。苍术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提高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脾虚小鼠症状,抑制脾虚小鼠小肠推进,减轻腹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1]。可见,苍术炮制品能增强健脾祛湿、强肠止泻的功能[1]。

6.4.3工艺研究本实验比较了苍术的三种炮制方法:麸炒、炒米和焙炒。结果表明,各种方法均可降低挥发油含量,但挥发油成分无明显差异[1]。其中,烘烤工艺改善了炮制条件,易于控制温度,饮片受热均匀,便于掌握药物质量,且此法操作简单[1]。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烘烤条件为70℃,30分钟[1]。

6.5麸炒苍术的贮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