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论文。
-关于发展中医药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但是,中国的医学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洗礼,越来越丰富和精彩。
原始人类在长期依赖植物为生的过程中,开始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的药书称为“本草”,英文中药物称为“druz”(即干燥的植被),都表示药物来源于植物。有些人认为最早已知的药物是止痛剂(茄科植物)和刺激消化系统的植物。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狩猎和畜牧业。所以有简单的外伤抢救方法,比如外伤、骨折、脱臼。与此同时,人类开始了解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也出现了;畜牧业经济使牧民能够观察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对植物药物的了解。例如,根据希腊历史学家的记录,牧羊人发现了藜芦。
因此,医学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产生的。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有所增加。中国《山海经》记载“吴鹏”、“吴笛”、“吴阳”都是神医。在奴隶社会,“职业医生”开始出现。在奴隶社会,杰出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国家留下了大量的医学文献。
其中,《内经》是史料记载最早的医学著作。是黄帝写的,所以也叫《黄帝内经》。它是一部经典的医学著作,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内经》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医的必读之作。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了397种治法,其中113首,共计5万余字,但《伤寒论》中并无杂病的痕迹。王叔和的贡献,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若无叔和,则无书”。其中,本书包括脉诊法、脉诊辨证法等许多内容。并且在这本书中,张仲景创造了世界上的三个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伤寒论》是后世医家的必读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至今仍是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习的源头。非典时期,该书和张仲景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不可能有任何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作为今天的教科书,西医的治疗方法也不可能从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到依据。
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共52卷,含药品1892种,其中新药374种,处方11096张。书中还绘制了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的医学瑰宝之一。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医学百科全书”,对现代人体科学影响最大。
此外,神农、扁鹊和华佗也是医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其中神农就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最著名的活动是“神农尝百草”。并且为了纪念他对世界的贡献,人民把这片广袤的森林命名为“神农架”。将神农升天的回生村改名为柳巷村。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创始人。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创造了一种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种诊断方法中,扁鹊尤其擅长问诊和脉诊。当时,扁鹊的脉诊技术高超,闻名于世。
华佗的医术高超。他首创了全身麻醉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他不仅精通方剂学,而且在针灸方面也令人钦佩。华佗用“马飞散”进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河。他还对医学体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华佗还擅长应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
中医历史上有很多名著。为世界医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时间是现代的,中国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先河。它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的基本原则是,中西医理论体系并重。我们不应该把西方看得比中国重要,更不应该向西方学习。就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实际应用。所以“中西医并重”的核心是,中医和西医必须各自的科学和理论部分并重,既不能用技术代替科学,也不能在科学和理论上用在西非。因此,在东西方文化和科学多元化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面向21世纪,全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正处于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光顾。我们必须抓住机会,不要犹豫或浪费时间。
一是在20世纪,随着西医的迅速发展,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思想和理论的局限性日益暴露;西医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三分之二以上内科疾病缺乏特效治疗手段,迫使西医“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寻求互补和自救。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只有中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理论上还处于初级水平,实际上只是一种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和技术。现在西医从传统医学中寻求互补,视野已经聚焦在中医身上。因此,“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成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的中医传播给世界各国。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但绝不是将中医西化后再送到国外。
其次,中国是中药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药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例如,全世界每年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总投资约为2。5万亿美元,而我们这个654.38+0.2亿人口的大国只占其中的654.38+0.6%左右。如果中医药在不断复兴的同时,也在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通过在医疗交流、药品出口、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精心组织和科学管理,做出占世界医疗卫生总投资10%的份额,也不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话,每年就能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届时,中医药自然会成为中国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造福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是我们的大政治。因此,中医不仅不能“西化”或“失传”,而且要振兴和发展。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沿着199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的“推进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目标继续深入发展。
(一)中国已经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的知识必将深化发展。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表明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医师、药师,甚至医药企业将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研究,使中西医结合研究向多学科、多层次、高水平、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从而吸收多学科知识,提炼新的医学知识,形成新的医学门类,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 编织中西医结合新概念框架新网络,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促进中西医结合。
(3)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开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药和新技术的研发,仍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方向。中西医结合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重要途径。
(4)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将快速发展,教育体系将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医学发展的需要。比如中国的“全科医生”,必然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生。
(5)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将快速发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护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将日益显现。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方法和研究成果将在各类医疗机构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6)中西医结合将与现代医学、中医并驾齐驱,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推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崇高目标,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