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墨是谁?

石金墨(1881-1969),浙江萧山人,原名于谦,字胜生。13岁时,师从叔父河南安阳李克庭先生学医,因政局不稳,进入史静法政学堂接受革命理论。后来跟随黄兴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后来才渐渐明白,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很多官员依然没有改变封建官僚的争权夺利作风,对革命大失所望,哀叹不已。自从“不是好医生就是好医生”之后,他从此弃政从医。

史晋谟是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四大名中医临床医生之一。他在中西医关系上有着非常开明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促进中西医交流,共同为人民健康服务。

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理论1840鸦片战争后,现代西医进入中国。不同于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以及当时中西医学的交流,走上实验医学道路的近代西医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中医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他主张进一步发展中医,同时要和现代医学的学者团结合作,为人民解除痛苦。其中,石金墨先生和萧龙友先生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石金墨先生认为西医并非一无是处,西医的很多仪器设备也可以帮助明确诊断,所以并不排斥西医。但他认为西医在治疗方法上不如中医多样有效,所以一直坚持中医辨证施治。他以卓越的疗效而闻名。他说:“治疑难重症,必须集中优势力量,齐心协力,才能有成效。跟风不是医德。”

石金墨的方药独树一帜,其方药配伍准确恰当,药多,前后皆配,赢得了“雅”的美誉。他善用大方,药物搭配极其合法,远非一般医生随意堆药。中药处方药,每种药物的使用,必须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七情和合。因此,药物越多,越容易出现不调和、搭配不当的情况,影响整个方剂的整体性和治疗效果。而老年人用药的口味多达二三十种,但即使有多种口味的药物,也搭配得很好,法度严谨,没有琐碎感。相反,他们表现出了自己的奢侈和慷慨,他们开出的华丽药方常常让中医领域的专家们惊叹不已。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方药的运用也十分娴熟。可以说经方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也是他学识渊博,辨证翔实的见证。

石老很会“对症下药”。所谓对症下药,就是两三种药一起用,有些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他创造了许多用药方法,对中药的药性和药理有很大的研究。药物的大量使用凸显了其方剂的奢华,是医馆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他既善用慷慨,又得心应手地使用单边和小方块,有效如鼓。他治学非常严谨,认为:“不能拿着一副药讨论方子,一面讨论病情,一面输,一面出错。”另外,石金墨在方剂学上的风格,后人很难模仿。“厌学而取其利者,学其慷慨而相似,成功者寥寥。”因为它的方子大而不乱,繁而不杂,因此,没有足够的理论储备和深厚的医术,徒然模仿他的方子风格,不会切中要害,漏洞百出,不仅会惹人发笑,而且在疗效上毫无建树,永远不会成功。

在学术上,他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气血是人体的物质基础,真的很重要。所以他提出了“以阴阳为总纲,以表里虚实寒热气血为八纲”的理论,这是八纲辨证法的又一发展。在外感热病的治疗中,他提出,内若有积热,则易致外感,表证不仅要发汗,还要注意“清里热”。他仔细推敲“解”、“清”二字,创立了“七解三清”、“五解五清”、“三解七清”等方法,运用得当,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1932年创办华北国医堂,课程以中医为主,西医基础课如解剖学、生理学等。到解放前,培养了500多名优秀的中医人才,都是后世的中坚力量。国民党废中医案发生后,石老走南闯北,联合同行,在南京组织请愿,并在报纸上刊登呼吁书,激起民众的呼吁,最终使国民党政府撤诉。

石老在中医方面成就斐然,但他对学生的教导严谨、谦虚、严格、认真,为中医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尊重西医,接受新知。他是现代中医的领导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