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药外流给医药零售市场带来新机遇。
一是医保控费加速处方从医疗机构外流
近日,第四批带量国家采购即将开启。带量采购前三批平均降价幅度在52%以上,最高降价幅度在93%以上。生物药和中药的集中收集也将陆续推进。预计到2022年底,收集的500个品种将覆盖采购金额的前80%。
带量采购加快了创新药国内替代的进程,引导医药企业加大R&D投入,鼓励企业创新水平,构建我国医药产业市场竞争优势。
2.2020版医保目录谈判成功涉及的药品平均降价幅度为50.6%。
对于大部分中标企业来说,毛利率大幅下降,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而未中标或未进入医保目录的企业将面临市场份额流失和降价的压力,打通零售药店和院外第三方医疗机构的渠道成为生存关键。
3.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取消药品加成”、“药店分类”、“享受处方信息”、“慢性病定点医疗保险”等零售药店相关政策,处方外流有了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国内医药零售连锁龙头成立了多家DTP药店,承接部分医院处方的流出,并与采购品种的全国厂商开展了深度合作。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公立医院、零售药店、公立基层医疗的处方销售占比分别为72.20%、12.30%、15.50%。目前,公立医院仍然是药品销售的主要渠道。随着医药分开的推进,超大规模的处方流出市场将主要由零售药店和第三终端承担,有望继续提升医药零售行业整体增速,未来三年零售药店的处方销售额有望继续提升。
二是疫情加速了药品新零售市场的处方流通
2018年初,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近几年也有不少省份出台文件帮助促进处方外流。
去年3月,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推进互联网加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支持互联网医疗机构在线直接结算电子处方、诊疗费、药费,逐步放开零售药店医保统筹。
去年7月,国家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促进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规范和推广慢性病互联网随访、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模式。目前,山东、四川等省在电子处方和远程处方审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年6月5438+10月11,国家医保局发布了最新的《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和《零售药店医疗保险定点管理暂行办法》。新规对处方药流出的解释是:“定点零售药店可以凭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电子处方销售药品”,这意味着符合规定的处方可以转到实体药店购药或由实体药店配送。
国内大部分大型医药电商纷纷成立互联网医院,打破传统的医生开药方式,实现患者在线问诊,签约医生开具电子处方,由自营药店或委托其他线下药店完成药品配送,从而实现在线诊疗和医疗流程。
新医药零售药店借助新技术,搭建处方药流通平台,为专业医生提供线上咨询服务,并依托线下药店和线上物联网,突破服务地域范围,快速受理疫情期间处方外流的配送需求,探索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药品和服务。
(注:数据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