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疼痛症状不是肿瘤患者早期的主要表现,一般在中晚期。由于肿瘤增大,压迫或侵蚀邻近器官或神经末梢可产生疼痛。由于肿瘤的类型、部位、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不同,疼痛的性质也不同,但在肿瘤晚期,各种肿瘤引起的癌性疼痛几乎都是持续的、剧烈的。据统计,约70%的癌症晚期患者主诉疼痛,而肝癌、胰腺癌、骨肉瘤往往在开始时就有疼痛。多年来,癌痛的治疗主要依靠吗啡、哌替啶等阿片类药物,新药并不多。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癌症患者并没有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中医药防治癌痛的应用既有特色,又有特效,值得深入探讨和推广。

中医一直认为,疼痛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通,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但临床发现,仅疏通抗癌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镇痛问题。当然,肿瘤局部浸润扩散引起疼痛的机制与“梗阻性疼痛”类似,但几乎同时发生的另一种疼痛病理模型也不容忽视,即癌细胞代谢产物或并发炎症对周围组织和神经的持续刺激而引起的疼痛,而这些产物应属于中医的毒邪范畴,所以笔者称此为“毒蕴疼痛”。

(一)辩证治疗

1.气滞

【辨证要点】疼痛,表现为胀痛、轻痛、重痛,舌暗、脉细。

【疗法】理气止痛。

[处方]柴胡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穿山甲15克(先煎),白芷10克。

2.瘀血阻滞

【辨证要点】症状为刺痛,疼痛呈局限性、固定性,按压时加重,夜间加重,体内可触及肿块或肿块,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6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莪术10g,地龙10g。

3.热毒血瘀

【辨证要点】疼痛,或局部红肿,热则加重,冷则减轻,或发热、口苦、便秘、小便黄、舌红、舌苔黄厚、脉数。

【治疗】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处方]野菊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莪术10g、丹参30g、白屈菜10g、土茯苓15g、金银花30g、生地15g、赤芍15g。

4.风寒致病

【辨证要点】疼痛剧烈,寒则加重,暖则减轻,舌质淡,舌苔白,脉紧。

【治疗】温经通络止痛。

[处方]制川乌10g,干姜6g,艾叶10g,人参10g,当归6g,阿莎丽1.5g

5.阳虚寒凝

【辨证要点】绞痛,痛无定所,温度会降低,舌苔白,脉紧。

【治疗】温经通络止痛。

[处方]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山药30g、山茱萸15g、女贞子30g、附子10g、肉桂10g、鹿角胶30g、杜仲30g、补骨脂30g、赤石脂10g、艾叶65438

疼痛的治疗,除上述药物外,可与原辨证药物合用。

(2)其他疗法

1.在针刺和水针疗法中,选择肝炎穴(锁骨中线肋弓下缘下2寸)配合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祁门、三阴交穴,留针半小时,治疗肝癌疼痛。或者采用阿是穴水针疗法,也有明显疗效。

2.耳针疗法的要点是神门、皮质下、心脏和病理部位。辅助穴位有交感神经、耳尖、肝等。刺激方法为毫针或电针,每次4-6穴,交替双耳,每日1-2次。也可采用生理盐水耳根内循环注射或小剂量普鲁卡因、哌替啶耳穴注射,每次选3 ~ 4点,单耳或双耳,1次,每日或隔日。可用于治疗肺癌、肝癌、脑瘤等各种癌症疼痛。

3.药膏酊剂外敷疗法(1)中药搽剂:药物由元胡、丹参、乌药、重楼、土鳖虫、血竭、冰片等组成。前四种药物与土鳖虫的比例为4: 1,血竭和冰片的比例分别为10%。将上述药物用75%酒精浸泡65438±0周(酒精量不等于中药量),过滤后调整药物浓度为65438±0g/ml。观察到胸痛缓解率为90.1%;腹痛缓解率为75.5%。脊柱和四肢骨痛缓解率为50%。镇痛持续时间优于布桂嗪(强痛定)。

(2)祛痛喷酊:由元胡、乌药、土鳖虫、丹参、红花、血竭、冰片等组成。先将元胡等前五味中药用75%酒精2000ml浸泡,1周后滤出汤剂。将血竭、冰片加入药液中,溶解,过滤,装入50m1的塑料喷雾瓶中备用,每毫升含生药0.1g。癌痛时,可均匀喷洒在癌痛体表。对胸痛、胁痛效果最好,对脊柱、四肢骨肿瘤疼痛效果较差。

(3)透皮贴剂:药物成分包括马钱子碱、马钱子碱、藤黄、蟾毒灵、大戟油、月桂氮卓酮等。透皮贴剂贴于癌痛部位或肚脐、胸腹部等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选择1 ~ 2部分敷,每天2 ~ 4贴,每贴可连续敷12 ~ 16h。该贴剂具有抗癌消瘤、止痛消肿、化瘀利水、扶正固本的作用,对各种肿瘤的癌痛有明显效果。

(4)穴位敷贴法:乳香、没药、大黄、姜黄、栀子、白芷、黄芩各20g,茴香、丁香、赤芍、木香、黄柏各15g,蓖麻子20片。敷上药,研成细末。取适量蛋清(或蜂蜜)拌匀成糊状。

肺癌贴乳根穴,肝癌贴祁门穴。疼痛剧烈者6小时1换药,疼痛轻微者12小时1换药。可连续使用,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

(5)艾佟药酒处方:松香、乳香、没药、莪术各65438±05g,冰片65438±00g。在500m1白酒中浸泡1周。

敷在疮上,用塑料薄膜覆盖,待纱布干得快时,用药酒润湿,间断或连续使用。一般敷10 ~ 20min会使局部感到凉爽舒适,疼痛会逐渐减轻。

(3)预防和护理

1.一定比例的癌痛是治疗引起的。因此,在肿瘤治疗中正确选择综合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或副作用,是预防和减轻癌痛的一个重要方面。

2.心理因素在各种癌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往往因为对癌症的恐惧、失望和痛苦而引发和加重疼痛。癌症疼痛患者的心理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适当的心理疏导、安慰、暗示、共情等方法结合药物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中医提倡未病先治,即未病先防,防病不变。对于癌痛,我们也主张加强预防工作。临床报告提示,经常服用中药的患者在肿瘤晚期疼痛不太剧烈,疼痛的发生率和程度低于不经常服用中药或从未服用过中药的患者。本质上,中医预防癌痛的原则仍然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针对肿瘤患者的虚实症状。由于中药的作用多为缓慢、持久、平和,肿瘤患者在早期和长期使用中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扶正”和“祛邪”来调节和纠正癌痛的两个基本机制,从而达到杜绝癌痛发生、延缓癌痛发生、减少癌痛发生的目的。因此,在癌性疼痛的预防中,应重视中药的作用,坚持早期和长期应用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