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有什么特产?
绥德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较少。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光)为2615.1小时,太阳总辐射(光量)为132.49大卡/平方厘米,生物总辐射(光质)为66.25大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9.7;无霜期为165天;年平均降水量486毫米,光能、热能和降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绥德县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50752.26万m3/年(不含黄河),其中可开采地下水184352万m3/年,水资源较为丰富。无定河贯穿境内中部,大理河、怀宁河自西北向东南流,伊河分别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无定河。以无定河为中轴线,东西两翼共有支流488条,水流普遍较浅。除了汛期有泥沙,一年四季都很清澈。该县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尚好,大部分盐度小于1g/L,适合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更适合工业用水。全县水能资源理论储量371.23 kW,目前利用仅2,400 kW。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农林牧产品主要有大豆、小米、高粱、马铃薯、豆类等小杂粮;该县还盛产红枣、葵花籽、蓖麻、山羊、小尾寒羊等农林牧产品。大豆、马铃薯、蓖麻和向日葵是这个县近年来农业生产的拳头产品。全县大豆种植面积达654.38+0.2万亩,年产量6600吨。马铃薯是加工粉丝、粉条、淀粉、乳酸的重要原料。全县种植面积654.38+0.4万亩,年产量达到654.38+0.4万吨,年加工粉丝、粉条3400多吨。红枣在该县栽培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枣以县东南沿黄河的枣林坪、河底、定县、崔家湾、薛家峁等乡镇为最佳,个头大、核小、肉厚、含糖量高。烤蜜枣远销国内外。由于该县光照时间充足、土壤适宜等自然优势,红富士、元帅、秦关、国光、桃、杏等优质水果以色大、皮薄肉嫩、味甜、耐贮藏等特点受到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该县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和山区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建筑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如泥瓦匠、木工、瓦工、泥瓦匠、室内装修等,发展前景非常看好。全县拥有各类施工队伍20余支,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施工队伍遍布晋西北、内蒙、宁夏、甘肃,年劳务输出5.9万余人,收入2.8亿余元。江南出宰相,陕北出泥瓦匠。绥德天然石材资源丰富,分布在全县各地,质地优良,易雕易雕,民间石雕工艺源远流长,素有“石雕之乡”的美誉。1986年,北京中央美术馆展出的绥德康头石狮震动京都,名扬海外。首都工艺美术界的专家、学者和外国友人惊叹不已,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以包、马天祥、等一批农民工艺美术家为代表的石雕工艺队伍迅速崛起。全县有石雕作坊2000多家,大大小小的作坊覆盖千家万户,从业人员近万人。炕上的石狮、镇宅里的石牛、古今人物、鸟兽、廊檐、雕花大门、圆桌鼓、墩鼓、石牌坊、石碑,造型优美,形象逼真,种类齐全,图案多样。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远销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年收入12万元,成为这个县的又一支柱产业。我国野生动物100余种,养殖动物16类50余种,主要有加米驴、杂交牛、内巴猪、山羊、细毛羊、小尾寒羊、兔等。皮、毛、绒、蛋、奶、肉等产品不仅能满足本县人民的需求,还能出口海外。该县还盛产甘草、远志、艾草、麻黄等100多种野生中药材。矿产资源,已探明有丰富的优质钠盐,盐层面积240多平方公里,总储量约1.3万亿吨-1.8万亿吨,盐层厚度达到129米-148米,占全国盐资源的15%-65438。绥德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千层油旋、羊杂(炖菜)、黑粉、扒鸡、拌面、呷荚、油饼、麻汤饭、黄酒等二十余种地方小吃,深受顾客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