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最新的现代黑膏药?
1基础原料的选择
1.1油质
棉籽油、米糠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混合油都可以,但是容易产生泡沫。炼的时候锅要留大空隙,避免溢出。其中,棉籽油虽然理论上可以熬制,但用它熬制的膏药质量很难控制。实验表明,即使是精炼棉籽油,亮度也最差,对皮肤的充血也最严重[2],建议不要使用。桐油和动物脂肪油也不适合应用。芝麻油是最好的植物油,具有熬煮时泡沫少、色泽鲜艳、性凉、易渗透皮肤、粘性好等优点。笔者尝试用精炼菜籽色拉油对其进行精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膏药的质量类似于用芝麻油提炼的黑膏药[3]。这是因为精制色拉油去除了油中的杂质,如粘蛋白、游离脂肪酸、磷脂、色素等。
1.2黄丹
又名张丹、铅、铅、东单、单涛,是以四氧化三铅为主要成分的橙色粉末,纯度要求在95%以上。如果含量不足,要增加铅的量来弥补。本品含水时会聚集成颗粒,加入时会沉到锅底,不易与油充分反应。所以使用前要用铁锅炒一下或者用干燥箱烘干,一般烘干后颜色会变成橘黄色。有学者在原有的黑膏药基质中添加了高分子基质和氮酮,或者用其他基质代替传统的黑膏药基质。周德用氧化锌代替弥陀夏丹,软化的药肉基质在30 ~ 37℃形成。锌皂基质避免了铅的皮肤吸收,贴在人体皮肤上20小时无局部刺激,附着力和撕裂性能良好。赵洪武在铅皂基质的基础上添加了复合高分子基质和3%氮酮,与传统黑膏药相比,可明显提高小檗碱的透皮吸收。
药物材料处理
2
传统的制备方法将药材分为粗料和细料。一般将药材适当切碎,以备加热和用油提取。特殊药物需要特殊处理,如乳香、没药,放入冰箱冷冻一夜后立即粉碎;冰片和樟脑可在研钵中加入少量乙醇研磨成细粉;肉桂、白芷、细辛等含挥发油的药物宜低温干燥后粉碎;麝香可以在研钵中磨成细粉。摊前一般在溶解的膏药中放入专用药粉,摊后将麝香等名贵药物摊在膏药表面。邱发新改进了黑膏药的传统制作工艺。将一定比例的中药材(可溶性和挥发性药材除外)用95%乙醇浸泡24小时,加热回流2小时,回收乙醇。过滤后的残渣用蒸馏水煎煮提取,浓缩。
收缩成浸膏,与乙醇提取物混合,将植物油熬至滴水成珠,加入320℃以上的黄丹制成基质,去除有毒物质,将基质和所得提取物用文火或水浴加热熔化,搅拌混合均匀,待水分完全蒸发后,加入可溶性和挥发性成分混合均匀。改进后的方法可以完全提取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不会被高温破坏,可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
3准备方法
3.1提取
(煎煮去渣)对于质地较硬、不易煎制的药材,如川乌、草乌、马钱子等,先煎制,煎至焦黄后,再加入春风藤、鸡血藤等一般药物;煎至焦黄时,加入轻药,如伸筋草、五加皮、淫羊藿等。直至将药物煎至焦黄程度,最后用不锈钢丝筛除去残渣备用。
3.2精炼
精制是膏药制备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到膏药的质量。
“嫩”后的膏药,贴在皮肤上后柔软易动易流出;膏药老化后酥脆,附着力小,贴在皮肤上容易脱落。笔者认为炼制时,去渣后的药油应继续在炉上熬煮,直至滴成珠状。这时,水中的一点点油滴会聚集成珠子,锅内的油烟由青色变成白色,而油花则从锅壁的外围向锅内聚集。
3.3夏丹成糊状
夏丹是指在精炼油中加入黄丹反应生成脂肪酸铅盐的过程。铅盐能进一步促进油的氧化、聚合和稠化成膏。加丹时,用“火上加丹”的方法将晒干的黄丹慢慢筛入炉上的热油中,同时用木棍朝一个方向不断搅拌,防止丹沉入锅底。当出现大量白烟,热油剧烈沸腾时,应暂停加入黄丹,待烟雾减少时再加入,当剧烈反应不再发生时停止,继续沸腾搅拌,直至白烟消失。当药油由棕色变为深棕色时,取少量滴入冷水中。如果最后几滴能沉入水底,取出后膏体不沾手且稠度适宜,即完成煮沸。此时,搅拌膏药的木棒上粘着的膏药也要像油漆一样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