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溯源

茶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茶坛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即从原始社会仰韶文化的母系氏族时期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我国的饮茶方式似乎从一开始就与粥和茶叶捣碎有关,即把茶叶磨成粉末,与大米混合煮成粥,称为米茶或茶粥。三国魏张仪《广雅》中有关于米茶的记载。当时人们习惯用葱、姜、桔皮等。1973年长沙马王堆1、3号墓出土茶叶堵塞、用茶叶熬制的苦汤。有专家认为,这种苦汤是用茶叶和大米熬制的粥。这样看来,秦汉以前人们吃茶喝汤是一种普遍的习俗。到了唐代,茶叶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军队喝茶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米茶逐渐消失,但在茶中掺入葱、姜、桔皮的习俗依然存在。有人认为雷茶是客家人的特产,似乎除了客家人,其他地方没有制作和食用雷茶的人。看了前面的介绍,就可以知道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其实在客家宗族形成之前,中原地区就有制茶、吃茶的习俗,一度在全国很多地方流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末明初以后,砸茶在中原等地区逐渐消失,只有客家人、部分畲族和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继承下来,并不断创新和发扬光大。据有关记载,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广东东部、湖南南部、四川北部、台湾省和香港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着吃砸茶的习俗,有些地方甚至十分流行。民间谚语“不砸茶是客”颇能说明问题。

3,方法类似。

泡茶的原料和方法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米茶,一种是香料条。米茶就是古人所说的“茶粥”。制备方法是将茶叶、生米、生姜等浸泡。在水中,然后放入内壁有放射状凹槽、齿细的陶瓷碗中,用杯口较粗的油茶或山楂等食用杂木制成的木槌反复研磨成糊状,再与韭菜、红薯丝等混合。,把它们倒进锅里煮粥。吃的时候撒上适量的炒花生米、芝麻以及香菇、竹笋、肉丝等调料。五香茶也叫庙堂菜或盐茶。它的基本原料是茶叶、中草药、油、盐、姜。有些地方,比如宁化,所谓茶的范畴很广。除了老茶叶,还有很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山药(即山药)叶,都是通过熬制、发酵、晒干等工艺大量制备的,都是作为常年使用的茶叶。中药包括川芎、肉桂、茴香、白芷、陈皮、甘草和其他香料。草药的消耗因季节和气候而异,如春夏湿热,用艾叶和薄荷等。秋风干燥,用金盏花或白菊花;冬天冷,用竹叶椒。制作时,将上述原料一起放入碗中,手持锤子,锤子的圆端沿碗内壁频繁滚动,直至原料磨成茶膏。然后将茶泥放入碗中,倒入开水,风味独特的茶就做好了。有的还撒上芝麻、爆米花、粉条、干果、香菇笋、肉等。放入茶碗中,用勺子搅拌均匀。严格来说,用“喝”、“喝”或“吃”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因为要嚼茶。客家人用“吃”字来表达。喝茶的人越多,吃的人就越多。如果有客人,尤其是女客人,主人和客人要围坐在餐桌旁,不邀请邻居的家庭主妇,并带上各种茶点,如炒花生等。咸酥豆、橘饼、炸糕等。都是装在小盘子里,整个桌面都是眼花缭乱,五颜六色。主人依次奉茶的同时,反复举起牌子,“吃吧,吃吧”。这些动作温暖、甜美、充满激情且富有意义。一场茶宴,打开了人们的心扉,沟通了人们的情感。一切都显得那么流畅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这样一种“下里巴人”的氛围,在一个“春雪”的大都市是很难体会到的。可以说,这是吃茶特有的文化效应。客家砸茶起源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以葱、姜、盐、香药草为主要的饮茶方式。到了唐代,砸茶进入了全盛时期。

4.斗茶对茶叶粉碎的影响。

但从北宋开始,一股“斗茶”之风悄然兴起,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品尝茶的原味上来。比如苏东坡曾经写过几十首茶诗,其中“二韵曹福寄沟壑试培新芽”描述福建团茶为贡茶:

仙山曹玲湿云,洗香肌沙粉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破吴。

要知道,冰雪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不是一张新面孔。

戏是一首小诗,而你的微笑,永远是美好的。

苏东坡泡茶用的泉水也很讲究。在《吉冈煎茶》一诗中,他说:

流水须活煮,渔石深明。

大瓢存月春瓮,小瓢分河夜。

雪奶已经翻面煎好,风突然发出腹泻的声音。

断肠时禁三碗不易,坐听孤城更久。

很明显,这些诗不是关于砸茶的。所谓“新芽”,就是“从来没有像美女一样美丽”的芽茶。芽茶有好的泉水是自然的,说明北宋以前,芽茶的冲泡方法就已经开始了。于是,加了姜、盐等东西的茶,不仅被文人阶层所嘲讽,也逐渐在南方广大地区被抛弃。这种现象从东坡支林就可以看出来:“唐代用姜炒条,所以雪能有诗说,‘盐损加恒警,姜更宜烹’...现代用这两样东西的人都该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砸茶在北方人民中仍然很流行。苏辙的诗《鹤子站煎茶》可以证明:“北方可饮茶,盐、酪、椒、姜,尽言。现在想老家想累了也不学南北方了……”从社会背景看,由于战争、饥荒等多种原因,客家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中原南迁。这种南移不是只有一次。南迁制度逐步推进。起初,他们大多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地区,自南北朝以来,吃茶粥的习俗特别流行。因为南迁的汉人在北方有吃茶粥的习俗,这种习俗很容易传承下去。后来又有一批移民迁到闽粤赣边,这些移民的主体是普通劳动人民。所以北方喝盐喝姜的习俗,在相对封闭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被带到了这里,代代相传。

从经济背景来看,客家地方的经济大多不发达,客家人的生活大多比较贫困。虽然“斗茶”之风从北宋开始逐渐盛行,芽茶在明清以后逐渐得势,但这些茶制作精良,茶艺的程序非常复杂,价格也贵得惊人。除了皇帝的后妃、达官贵人、在黄金工作的有钱人、诗人诗人、贵族家庭等等,普通的客家劳动人民不敢要。

据武夷文化系列《嘉向明香》记载,仅武夷茶艺就有27道程序,18道程序便于表演,分别是:焚香、平气;点些檀香,营造安静祥和的氛围。叶佳奖励:展示武夷岩茶给客人观赏。苏东坡曾经写过叶嘉川,“叶嘉”就是美茶的意思。活煮山泉;用山泉水泡茶,用活水煮沸至沸腾。陈梦·穆林:也就是说,烫茶壶。陈梦是明代著名的茶壶制作家,后人把茶壶称为陈梦。

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中。吊壶高冲:把装满开水的长嘴壶提起来冲,高冲可以翻动茶叶。

春风手法: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的白色泡沫,使茶叶清新干净。

再洗仙女脸:用开水倒茶壶,既清洁了壶的外观,又增加了壶的温度。

苦浴:即滚烫的茶杯。老陈,清初人,以制作茶杯的技艺闻名,后人将茶杯称为若陈。

玉液回壶:将倒好的茶叶再次倒入壶中,使茶叶更加均匀。

关公的城市之旅:轮流来回给每个杯子倒茶。

韩信命令士兵:壶里茶不多的时候,把茶倒进每个杯子里,使之均匀。

三龙护鼎:拇指食指持杯,中指持杯。这种方法既稳定又优雅。

欣赏三色:仔细观察杯中茶的三种颜色。

我喜欢闻香味:淡淡的茶香突然渗进我的心脾。

第一种味道很奇怪;看完色,闻完香,我们开始品茶。

游龙:选一种精致的干茶,放在森林里。用茶填满它,就像一个在水里玩的乌龙。

喝杯茶:起身喝杯茶,感谢山民种下美茶的恩情。

按照现代文明的程度,实施这些茶艺并不是很难,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此昂贵的芽茶,如此精美的茶具,如此繁杂的茶艺,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客家劳动人民来说,实在是负担不起。他们的第一需求是填饱肚子,但又不敢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他们只能代代保持简朴、勤俭节约的传统。就饮茶而言,只有砸茶可以自酿,既充饥,又解渴,又不失茶道味道,不受经济困扰,使砸茶在客家地区得以长久传承。第四,从自然条件来说,客家的家乡地域众多,多山,疖子流行。据明代《崇义县志》记载,“夫若患此病...1、3月份称为草病,5、6月份称为黄芽病,9、10月份称为新粒病。立冬后,寒冷逐渐消退,雾霾开始减少。在今年半年的恶劣自然条件下,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自然会想尽办法采取各种预防和治疗措施,而加盐、生姜、草药的香料茶就有预防疖子的功效。此外,据周惠的《亭茶》记载,当地人认为擂茶可以辟邪。持续发烧的人叫痱子,煮一杯茶给他吃,倒两碗热水,睡觉,出出汗,恢复。感冒、打摆子或者食欲不振的时候,也可以煮茶吃,效果也很好。总之,茶叶研磨具有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化痰理气、健脾养胃、延年益寿、防治疔疮等疾病的作用。别人可能会觉得它低俗浅薄,但客家人一直视其为好喝。这也是客家人传承砸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