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疾病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自《大藏经》第三卷五疖4.1白疖4.2红疖4.3黑疖4.3.1胶疖4.3.2耳疖。疖子5.1火焰疖子5.2晏子疖子5.3白疖子5.4黑疖子5.5黄鼓疖子6参考附件:1穴位2药方3治疗疖子5

2英语参考五种疮

五种家具【湘雅医学词典】

3.总结五病为病名【1】。五种疖子的总称。历代外科医生或内容不同者。

4引自《大藏经》第三卷,兀术1。出自《大藏经》卷三【1】。所谓五疖,就是白疖、红疖、黄疖、黑疖、蓝疖[1]。认为根在肺的疖子为白疖子,根在心的为红疖子,根在脾的为黄疖子,根在肾的为黑疖子,根在肝的为黑疖子[1]。原因都是情志所致,冲寒取热,随意饮酒,嗜高粱,甘甜肥美,毒鱼露,或者* * * [1]过度。只有储存其毒邪,浸泡脏腑,才能成疖[1]。

4.1白疖为病名[2]。《外科图解》卷三:“白疖根于肺,始于右鼻。”一种面部疖[2]。

4.2红疖就是红疖。红疖为病名[3]。出版了《辨证论治与选医规范》第二册。又称红疖、血疖、红疖、金丝疖、血丝疖、红疖、血丝疖、红丝疖、红丝疖、红丝疖、紫疖[3]。是火毒凝结或破感染引起的[3]。多在手脚,生于双手,腋下有红绫;生于足,有红丝入腹,均属重症[3]。起初局部红肿热痛,然后红丝迅速沿小腿或手臂上移。严重者可伴有冷热头痛和乏力[3]。宜清热解毒,口服五种消毒剂,在红线远端刺出血,再刺每寸,使其微出血;或在红绫末端将灯芯蘸烟油艾灸使其坚挺,然后刺痂头,或用浮萍嚼碎外敷,或刺红绫末端擦宫锭[3]。

4.3黑疖为病名[4]。

4.3.1牙龈疖色黑疖指牙龈疖色黑[4]。多为阳明火毒或湿热熏蒸大肠而成[4]。因为疖子生在齿间的牙龈肉上,颜色发黑,麻木,发痒,或者溃烂后流脓血,疼痛很厉害,甚至到脸颊[4]。“牙疖、牙缝胃火、大肠湿热也可生。肿得像小米,脸颊酸痛,如果同时痒,就是黑的。”(《医案金镜》卷65) [4]。治疗要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可以选择加减五味消毒饮和黄连解毒汤,吹出清咽利喉散[4]。

4.3.2耳内疖指耳内疖[4]。疖子多为火毒之炎,生于耳,状如花椒籽,根足深,色黑,痛如刺,痛通脑[4]。《正宗外科学》卷四:“疖子生于耳,黑而硬,烂,出血,痛至两颊。”治疗宜解毒泻火[4]。可以选择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4]。或者吃蟾酥丸[4]。

5摘自《正宗外科学》第二卷和第五卷。将五疖命名为:火焰疖、紫燕疖、白刃疖、黑钹疖、黄鼓疖[1]。都对应五脏[1]。

5.1焰疖为病名[5]。出自正宗外科学第2卷。多生于唇、口、掌关节处,生时有少许红黄色水疱,痒痛相间,左右肢体麻木,头晕、烦躁、言语混乱,为心经毒火所致[5]。治同疖[5]。

5.2晏子疖是晏子疖病的名称[6]。出自正宗外科学第2卷。又称紫釉[6]。大多生在脚、腰、骨之间,一出生就变成紫色水泡,第二天就出血,甚至眼睛发红,指甲发青,舌头发硬,睡觉时昏昏沉沉。这是肝经毒火所致,治同疔疮[6]。

5.3白边疖为病名[7]。出自正宗外科学第2卷。又称肺疖[7]。原发性白色水疱、硬根突、出血、瘙痒和疼痛[7]。鼻孔多,手多,易腐沉,更有甚者两颊损喉,咳吐,鼻气短,为肺中毒火所致[7]。治同疖;生于鼻,治同鼻疖[7]。

5.4该病的名称为黑痂病[8]。出自正宗外科学第2卷。它们中的大多数出生在耳窍之间,即胸、腹、腰和肾的远端软肉[8]。新生的黑眦紫疮,对皮肤有毒,逐渐侵袭肌肉,硬如疖子,伤骨髓[8]。更有甚者,手脚发青,惊悸重困,软穴深。眼神透露出这是肾经毒火所致[8]。治疗同一个疮[8]。不适合,就要滋肾水[8]。

5.5黄鼓疖为病名[9]。出自正宗外科学第2卷。嘴角、脸颊、颧骨、眼睛细胞等都有很多。,初起黄色水疱,光亮润泽,四面赤络,间作麻痒,并有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寒热烦渴等,为毒火所致[9]。治同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