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不吃」有益健康长寿?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杭州一名29岁男生“中午后不吃饭”长达5年。结果胃黏膜广泛充血、糜烂,出现两个巨大溃疡(直径2厘米以上),出血和褐色血痂。

近年来,相信“午后不吃”的人很多,主要是因为某著名中医专家一直在说“午后不吃有益健康长寿”,而反对这种说法的人大多将矛头指向中医。那么,“午不食”真的是中医推崇的养生方法吗?

"

“午后不吃”来源于佛教而非医学。

"

据笔者考证,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于昌是第一个讲“午不食”的医生。在其医案专著《医一草》中,介绍了一则“血证痰证治”的医案,并提到了饮食调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不仅肥甘味易生痰,而且进食时间与痰浊有关。从人体阳的变化规律来看,午前补脾。下午,阳渐渐没落了。如果这个时候再吃,饮食会变得困难,变成痰。

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于的说法有一个误区,认为人体是温血动物,其消化吸收能力的变化与整体健康状况、活动方式、进食品种和数量有关,与自然界昼夜变化不相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根据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给出了三餐模式:早餐营养,午餐良好,晚餐适量。

石喻之所以引用佛教“午不食”来谈调养,与他从儒入禅、从禅入医的经历有关。余在北京三年,郁郁不得志,剪发出家,遁入空门。他在念佛的同时,还精研医术,最终选择了“不为良医,而为良医”的道路,留着头发下山,回关行医,直到去世。所以,于对“午后不食”的提法来自佛教,可信度较高。

在俞之后,许多医生也写了类似的著作。除于外,其他医生异口同声地指出,这一理论来自佛教,而不是医学。比如说“佛家午不食”,说“石家有午不食之戒”,曹次山说“石家有午不食之论”。

"

僧侣们会在下午吃茶汤和“代茶”。

"

所谓“午后不食”,佛教的准确说法是“午后不食”和“反季节不食”。这里的“中午”不是12时间系统中的中午,而是指丁可科贸12点的中午。按照赵朴初先生的解释,佛教徒每天只在午前吃一顿饭,是为了珍惜居士的供养,有利于禁欲。第一个原因是僧人的食物由居士提供,一天只吃一次,在日本和中国吃一次饭可以减轻居士的负担;第二,中午以后不吃东西有助于修复。"

茶汤

佛教徒念经时不能打瞌睡,但可以喝茶提神。当时人们喝的茶不是一杯茶,而是一杯茶汤。食用前在茶中加入葱、姜、枣、橘皮、(食用)山茱萸、薄荷。不说别的,就枣,从现代食物升糖指数来看,GI值高于葡萄糖!多吃两个枣会饿的。

傣茶

除了茶汤,还有供僧人食用的“代茶”,内含黄芪、茯苓、葛根、薏苡仁、通草、干姜、桑白皮、鼠粘根、生地、枸杞、金银花、麦冬、山药等14味。这个食谱里,茯苓、葛根、薏苡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吃多了会饿。

药品和食品

此外,据赵朴初先生说:“中国汉族禅僧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耕作习惯。因为他们的劳动,他们不得不在晚上吃饭。所以在大多数寺庙里,开了午后不吃的禁令,却把它当作‘药食’。”可见佛教的“吃得太多”也是有变通的。

"

“午后不食”的本质就是午后少吃。

"

很多医生认为“午后不吃”不是午后禁食,而是少吃。“早餐可以吃饱,下午少吃为宜,晚上就空了”;《古月赋韵:晚饭少吃,活到九十九》;

然而,许多医生反对吃夜宵,“至于夜宵,尤其禁止。”早在唐代,医家王韬就反对夜吃:“人晚不吃。冬天月夜长的话,热的人一定要少吃。”你和齐相当于现代的17到21,也就是说晚上9点以后最好不要吃东西,即使吃也要少吃。

在农耕社会,人们的日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落后工作时点灯烧油不划算,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天黑后才上床睡觉。中医认为,如果最后一餐离睡眠太近,会导致消化不良,积滞成疾。

“最忌饭后就寝,耳不闻,脾不穿,肺气不散,而只是郁病”;“每天晚上都不允许人们吃东西。吃完饭还要走路,这样才能稍微坐卧。如果你感冒了或者喝醉了,就会被认为是积累了各种疾病。”;“胃能摄食,脾不能融,或者累了想躺下,一定要忍耐。”

"

按餐吃饭是文明进化的产物。

"

在原始社会,没有餐制。人们像动物一样吃东西,以打猎为生,抓到什么就吃什么,抓到了就吃。农耕社会,人类开始种植谷物,驯养牲畜,能够自己决定食谱和进食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强调“时不吃”,也就是要有饭吃才能吃。

可见,正规用餐本身就是文明进化的产物,文化素养始于餐桌,这在国内外都很常见。《礼记·李云》中说“礼之始,皆始餐”,英国文化culture和agriculture只是一个代表“agri-”的前缀。

秦汉以前,一日两餐是相当普遍的。人们把出门干活前吃的饭称为“大食”(甲骨文)或“大嚼”,吃得比较饱。下班后吃的饭叫“点心”或“小吃”,一般是早上把剩菜泡水来处理:“点心,用水浇的饭,从晚上开始吃。”因为约定俗成的饮食时间,大食、小吃在商代被命名为专有名词。“大食”是指7:00-9:00之间的现代时间,“小吃”是指15-17:00之间的现代时间。

当然,餐制也因人而异。按礼仪,诸侯一日三餐,皇族一日四餐:“诸侯三餐,大医再一餐,这也是尊卑之分。”可见,多吃一顿饭也是农耕社会的特权。所以古书分为三种:平食、昼食、食食、暮食。在12小时制和16小时制中,跳蚤也可以进食(早)、喂食(b)、夜间进食。食食指在15-17之间:“食,申食也”,相当于商代的“小吃”时间,已过午时。城市人的三餐制度始于宋代,主要是为了满足商业活动的需要。

"

适当的饮食是保持健康的正确方法。

"

古人强调养生:“饮食要有规律,生活要有规律,不要轻举妄动,才能与神和谐,才能走到生命的尽头。”其中“饮食适度”包括进餐时机、定量和五味调和。中午以后就不能吃了吗?不会吧!

传统汉语中的“精”和“气”都有一个“米”,于是人们把滋养精的矛头指向了水谷:“精、气皆源于米,精、气必有赖于米”。长期不吃东西,则气不足:“半天不入谷,气就弱,一天就气不足”。

中医在餐制和食量上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都强调每餐少吃多餐:“饭量小,但不想多吃。”像相扑运动员一样一天吃一次就行了,但是吃多了脾胃的运输能力还是会伤身体的。"多吃一倍会伤胃。"所以要控制食物总量。“每天的饭菜应该只有八分,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你太饿了,很容易吃得太多。“我怕饥饿就是食物,会有更多的食物。”

正确的做法是定时进食,每餐少吃。“吃饱了就一直饿,饿了就吃饱了。”

本文作者林吟,北京中医药大学健康康复科主任、教授;钱:中医养生康复大师